第161章 启悱之间 夫子的教法(5 / 8)

加入书签

起予”

即“启了我”

,体现教学相长——弟子的领悟也让夫子对诗与礼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孔子与宰我的“孝之辩”

,展现“不复也”

的严格。

宰我质疑“三年之丧”

太久,认为“期可已矣”

(一年就够)。

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服丧期间吃好米、穿锦衣,你心安吗),宰我答“安”

孔子见他未能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论语?阳货》)——父母养育三年才能脱离怀抱,类推到“三年之丧”

是回报养育之恩,便批评“予之不仁也”

,不再重复说教,而是让其自行反思。

这种“不复也”

的严格,促使宰我后来“昼寝”

被批评“朽木不可雕也”

时,能从“听其言而观其行”

中领悟夫子的深意,实现了迟来的成长。

五、历史回响:启式教育的传承与展

战国时期的孟子,以“譬喻”

延续启传统。

他向梁惠王喻“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逃兵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百步的,本质相同——以此类推治国:梁惠王的“移民移粟”

与邻国的“不治”

,都是小恩小惠,未行仁政,让惠王在自嘲中领悟“施仁政”

的重要。

向齐宣王喻“挟泰山以北海”

与“为长者折枝”

(《孟子?梁惠王上》):前者是“不能”

,后者是“不为”

——类推到“推恩足以保四海”

,齐宣王不是“不能”

行仁政,而是“不为”

,这种“引而不,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的教法——像拉满弓弦却不射出,让箭在弦上的张力促人领悟,与孔子的启一脉相承。

汉代的董仲舒,以“问答”

深化启。

他在《举贤良对策》中,通过“天人三策”

的问答引导汉武帝:先问“天人之际,古今之变”

,再问“治乱之端,教化之本”

,最后聚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每一问都基于前一答的“愤悱”

状态,如第二策中,武帝对“教化”

已有兴趣却不明路径,董仲舒便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从“天人感应”

类推到“独尊儒术”

的必要性。

这种层层递进的问答,是启式教育在政治领域的创造性应用。

宋代的陆九渊,以“心学”

革新启。

他主张“心即理”

,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象山先生全集》),教学中“随人深浅,解剥指点”

(《语录》)。

有弟子问“如何是格物”

,陆九渊不引经据典,而是反问“研究物理是格物,研究吾心是不是格物?”

让弟子处于“愤”

的状态——质疑传统格物论的片面;见弟子沉吟,再点拨“心外无物,格物即是穷理,穷理即是尽心”

,使弟子领悟“格物需从心出”

这种“直指本心”

的启,比朱熹的“格物致知”

更侧重思维的觉醒,是对孔子“启悱”

的创造性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