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慎 夫子的敬畏之心(5 / 8)

加入书签

:三慎精神的传承与展

孟子对“三慎”

的展,强调“仁心”

的核心地位。

他将“慎齐”

升华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认为内心真诚比外在仪式更重要,“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离娄下》),诚是斋的本质;将“慎战”

展为“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离娄上》),反对好战者、纵横家与过度开,主张“仁政”

止战;将“慎疾”

关联“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认为欲望节制是健康与道德的基础,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的主张,正是三慎精神的伦理延伸。

荀子以“礼”

规范三慎,强调外在约束与内在自觉的结合。

《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认为礼能规范斋戒(生之始)、战争(死之事)、疾病(生死之间);《荀子?议兵》“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明确战争的正义边界在于“禁暴除害”

,而非“争利”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主张通过物资准备(养备)与顺应时节(动时)预防疾病,反对“巫祝祷祠”

的迷信。

他在《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的修身主张,将三慎纳入“礼法”

体系,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宋代朱熹的“三慎”

诠释,融入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的框架。

他认为“慎齐”

是“存天理”

——“斋者,整齐其心,不使妄动,所以存天理也”

(《论语集注》);“慎战”

是“止人欲”

——“战争多出于私欲,故需慎之”

;“慎疾”

是“循天道”

——“饮食起居皆有常,则天理存而疾病远”

朱熹在母亲丧礼中“居丧尽礼,不饮酒食肉,夜不解带者三年”

(《宋史?朱熹传》),既慎疾(保护身体)又尽孝(符合礼制),实践了三慎精神。

他主持的白鹿洞,将“修身之要”

列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些都是三慎的日常体现。

明代王阳明以“心学”

解读三慎,回归“良知”

的自觉。

他认为“慎齐”

是“致良知”

——“心诚则灵,不诚则无物,斋者,诚之至也”

(《传习录》);“慎战”

是“知行合一”

——“知战之危,则行必慎,此良知自然之用”

;“慎疾”

是“省察克治”

——“常省己过,则天理存而疾病远,此良知之觉”

龙场驿时他“旧疾复,乃凿石为椁以俟”

,却仍“讲学不辍”

,在病痛中领悟“心即理”

,是慎疾中的觉醒;平定宁王之乱时“先谍知敌情,再设伏兵”

,而非贸然进攻,体现慎战的智慧,其“致良知”

学说使三慎从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心自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历史人物的三慎实践:敬畏的多样呈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