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慎 夫子的敬畏之心(6 / 8)
>
诸葛亮的“慎战”
,是“鞠躬尽瘁”
的担当与审慎。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但“每战必亲勘察地形,夜观星象”
,如“空城计”
前“登城望司马懿军,见其多疑,乃定计”
;《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平定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的策略,七擒孟获使其心服,避免反复叛乱,这种“慎战”
不是畏缩,而是“安邦定国”
的责任。
他在《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的家训,也体现慎疾的养生思想。
苏轼的“慎疾”
,是逆境中的豁达与调养。
《东坡志林》记载他“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无论顺逆都“早寝早起,饮食有节”
——贬黄州时“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种稻种菜锻炼身体;贬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
却“不辞长作岭南人”
,顺应环境调养;贬儋州时“食芋饮水,着书以为乐”
,以乐观心态抗病。
他在《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慨,在病痛中领悟生命的有限与永恒,这种“慎疾”
是与命运和解的智慧。
文天祥的“慎齐”
,是气节坚守中的精神寄托。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他“囚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
,却“对狱吏焚香拜天,南向而坐”
(面向南宋),保持内心虔诚;临刑前“南向再拜而死”
,以“慎齐”
的姿态践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誓言,其“慎齐”
已越祭祀形式,成为精神的坚守。
他在《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的呐喊,正是“慎齐”
中“敬天法祖”
精神的升华——对天地正气的敬畏支撑他宁死不屈。
七、当代回响:三慎精神的现代转化
“慎齐”
在当代的体现,是“文化认同”
与“生态敬畏”
的结合。
清明祭扫从“烧纸”
变为“献花、植树”
,环保中见虔诚;春节团聚时“守岁话家常”
,在传统仪式中强化家族认同;“非遗”
传承中的“拜师礼”
“祭祖仪”
,如古琴艺术的“雅集”
需净手焚香,中医传承的“拜师”
需跪拜行礼,这些仪式保留“报本反始”
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慎齐”
扩展为对自然的敬畏——“世界地球日”
的环保行动、“碳中和”
的承诺,都是对“天地”
的现代斋戒,正如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的生态智慧。
“慎战”
在当代的实践,是“和平展”
与“危机管控”
的并重。
中国的“裁军30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合作代替对抗;联合国的“维和部队”
在全球冲突地区维持和平,20年有120国参与,部署人数9万;“核不扩散条约”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等国际协议,建立战争预防机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