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 乐的极致(3 / 7)
篪合奏(宽厚而威严),“刚而塞”
对应中段的编钟齐鸣(刚正而充实),这种“乐与政通”
的观念使孔子从《韶》乐中看到了理想政治的图景。
《韶》乐所代表的“禅让”
精神,是孔子政治理想的核心。
他周游列国宣扬“克己复礼”
,其“礼”
的终极形态便是《韶》乐所歌颂的尧舜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听到《韶》乐时,孔子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更是政治理想的共鸣者,“三月不知肉味”
的沉醉,本质是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在艺术体验中的爆,正如《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音乐是伦理政治的通感表达。
对比《武》乐的“未尽善”
,更显《韶》乐的政治意义。
《武》乐歌颂周武王伐纣,虽“尽美”
(艺术形式完美)却“未尽善”
(包含征伐暴力),孔子认为“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理想政治应如《韶》乐般“揖让”
而非“征伐”
。
这种区分影响深远,汉代《乐记》进一步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将《韶》乐的“和”
与《武》乐的“序”
统一,却仍以“和”
为最高境界,正如孔子“和为贵”
(《论语?学而》)的政治主张。
音乐对社会秩序的实际影响,在历史中多有体现。
《史记?乐书》记载“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黄帝作《咸池》“以祭地示”
,颛顼作《承云》“以祭上帝”
,音乐成为沟通天人、治理社会的工具;春秋时期“季氏八佾舞于庭”
(《论语?八佾》),以诸侯身份用天子乐舞,孔子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音乐的僭越预示政治的混乱,这与他欣赏《韶》乐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音乐的合礼与越礼,直接关联社会的治与乱。
四、孔子的艺术观:美善合一的极致追求
孔子的艺术观以“文质彬彬”
为核心,《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
是道德本质,“文”
是艺术形式,二者需平衡。
《韶》乐“尽善尽美”
正是“文质彬彬”
的艺术体现,而“闻韶忘味”
则是这种平衡带来的精神震撼——当艺术形式(文)与道德本质(质)完美融合,便能产生越物质的力量,正如《周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艺术的终极目的是教化育人。
孔子对“乐”
的实践与传播,贯穿其一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将《诗经》谱曲演唱,使其“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的情感通过音乐传递;他教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音乐是人格完成的最后阶段;晚年“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整理音乐典籍以恢复正统,可见他将音乐教育视为“治国平天下”
的基础。
孔子的“乐教”
理念,包含“情感陶冶”
与“理性节制”
的双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