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疏食之乐与浮云富贵(2 / 8)
农夫对士阶层的本能排斥,因“士食粟,农食黍”
的等级壁垒早已森严。
但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仍盛赞颜回“一瓢饮,在陋巷”
,那瓢是用成熟的葫芦剖开制成,内壁还留着天然的筋络,舀水时会出“咕噜”
声,却能让颜回“不改其乐”
,因这“瓢饮”
里藏着“仁不远乎哉”
的顿悟。
“曲肱而枕”
的睡眠细节藏着身体记忆。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枕,长40厘米,高15厘米,雕刻着繁复的云纹,内部中空可盛香料,枕面弧度贴合颈椎,与孔子的“曲肱”
形成鲜明对比。
孔子的“曲肱”
是将右臂弯成直角,手肘向上凸起如小山丘,后脑勺恰好落在肱二头肌最厚实的部位,这种姿势在现代医学看来易致颈部肌肉紧张,但《论语?乡党》记载他“寝不尸”
——不仰卧如尸体,而“曲肱”
属“侧寝”
,符合“安舒”
原则。
子贡曾见夫子在陈绝粮时“曲肱而寐”
,嘴角竟带着笑意,仿佛梦见“莫春者,春服既成”
的沂水浴(《论语?先进》),这份无需外物的安睡,是“心不待物”
的最好证明。
“乐在其中”
的场景在《论语》中处处可寻。
在陈国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却“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唱的是《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把野菜想象成宴会上的苹草;子夏问《诗》中“巧笑倩兮”
,他以“绘事后素”
作答,两人相视而笑的瞬间,糙米饼的粗粝早已被抛诸脑后;甚至在被桓魋追杀时,还能对子路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这份从容不是故作镇定,而是“道在己身”
的底气——当精神世界足够丰盈,物质的匮乏便成了微不足道的背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浮云富贵:不义之财的价值消解
“不义”
在春秋语境中,是刻在礼器上的禁忌。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共叔段“缮甲兵,具卒乘”
,被斥为“不义不昵,厚将崩”
,最终兵败自杀,其墓中随葬的青铜鼎虽纹饰精美,却因“僭越”
而被史书贬斥。
孔子所说的“不义”
包含三重内涵,每种都有具体的历史镜像:
违背宗法者,如卫君辄拒父蒯聩归国,《公羊传?哀公三年》直斥“辄者何?卫侯朔之子也。
何以不称公子?贬。
曷为贬?与弑父而立者同”
,其宫殿遗址出土的瓦当虽刻着“富贵毋央”
,却掩不住“父子争国”
的伦理污点;
违背承诺者,如齐桓公“葵丘之会”
后背盟伐郑,《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虽称其“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却在《春秋》中记“齐人伐郑”
,以笔法暗含批评;
聚敛伤民者,如季氏“富于周公”
(《论语?先进》),通过“田赋倍增”
搜刮民财,其家臣阳货“馈孔子豚”
(《论语?阳货》)的青铜礼器,考古现器壁厚度远礼制规定,足见财富来路不正。
“浮云”
的比喻在甲骨文中早有渊源。
殷墟卜辞中“云”
字作像天上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