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疏食之乐与浮云富贵(3 / 8)

加入书签

动的气团,常与“不雨”

“多风”

等自然现象并称,暗含“无常”

之意。

孔子将其引申为对不义富贵的态度,齐景公曾“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这片封地在齐鲁边境,盛产鱼盐,《管子?轻重甲》记载“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

,是当时的富庶之地。

但晏婴进言“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景公改口“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时,弟子们现夫子的竹简捆得比来时更紧——那片封地在他眼中,真如浮云聚散,远不如《诗》《书》的重量。

孔子对“义然后取”

的坚守,有清晰的行为刻度。

他任鲁国大司寇时,“奉粟六万”

(《史记?孔子世家》),据《周礼?天官?司禄》折算,相当于当时大夫的标准俸禄,足够“食不厌精”

,他坦然接受,因这是“行道”

的物质基础。

《论语?乡党》记载他“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对正当的俸禄礼遇有加,甚至“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因车马是实用之物,无需虚礼。

但对季氏“馈孔子豚”

(《论语?阳货》),他却“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趁季氏外出时回访,既不失礼又保持距离。

1986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季孙氏鼎”

,铭文记载其“用享于宗”

,却在器形上僭用天子“九鼎”

之制,足见季氏“陪臣执国命”

(《论语?季氏》)的野心,接受其馈赠等于认同其不义。

这种“取之有道”

的态度,让他在《论语?述而》中自信宣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只要手段正当,即使是低贱职业也不排斥,正如他赞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因子贡的财富来自“与时转货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正当经营。

三、孔子的生活实践:言行一致的简朴之道

孔子的饮食哲学藏在炊具的烟火里。

《论语?乡党》详细记载他的饮食规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条件允许时的讲究,如祭祀用的“稷食”

必须用“舂人”

(专职舂米官)舂得精细,米粒需“圆如珠”

(《礼记?月令》);“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是基本的健康底线,某次子张献的咸鱼略有异味,他当即“命弟子埋之”

(《孔子家语?致思》);“饭疏食饮水”

则是环境所限时的坦然,在陈国绝粮时,他“七日不火食”

仍“讲诵弦歌不衰”

,甚至能从“藜羹不糁”

中尝出“苦中带甘”

的滋味(《孔子家语?在厄》)。

他对饮食的伦理考量更显仁心。

“君赐生,必畜之”

(《论语?乡党》),鲁定公赐的活羊,他养在驿馆后院,见羊“产羔”

还让颜回记录“羊生三月曰铚”

(《礼记?曲礼》);“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梁惠王上》),某次路过屠户铺,听见猪叫便“疾行而过”

(《孔子家语?六本》),这种“不忍”

之心,让他即使吃疏食也吃得心安,因“饮食者,仁也”

(《礼记?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