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 夫子的晚年之愿(4 / 8)
忆,说明“和而不同”
的智慧。
这种“述而不作”
(《论语?述而》)的创造,影响深远。
他去世后,弟子们将这些批注汇编,便是后来的《易传》(十翼),让《周易》从卜筮之书彻底升华为哲学典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还把《易》的思维教给弟子。
子夏问《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他答“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用绘画先有白底再有彩绘,类比“礼后乎仁”
,这种“观物取象”
的联想,正是《易》“触类而长之”
的方法。
子夏后来成为“《诗》教”
大家,与这种思维训练密不可分。
他告诫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则是对“履卦”
“履虎尾,不咥人,亨”
的实践——行事需谨慎如踩虎尾。
某次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他便翻到“兑卦”
“君子以朋友讲习”
说:“你这慷慨是好的,但也要懂‘和兑,吉’,和悦待人才能长久。”
四、无大过矣:改过迁善的人生境界
“无大过”
的智慧,在孔子处理“陈蔡之困”
时显现。
鲁哀公四年,孔子一行被陈蔡大夫围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
(《孔子家语?在厄》),野菜汤里连米粒都没有。
子路愠怒:“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这“固穷”
不是硬扛,而是《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
的体现——坚守道义就不算真困。
他还趁机给弟子讲学,“讲诵弦歌不衰”
,将危机转化为教学机会。
子羔问“困卦”
九二爻“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大咎”
,他笑着说:“现在我们虽无酒食,却有《诗》《书》,这也是‘享祀’啊——祭祀祖先要用心,求学问道也要用心。”
这种在困境中守常知变的智慧,避免了“穷则滥”
的大过。
对比“过犹不及”
的中庸之道,更见“无大过”
的精妙。
《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
是冒进,子张行事总想“惊世骇俗”
,如在丧礼上“存鲁、乱齐”
后仍大张旗鼓,便是“过”
;“不及”
是退缩,子夏在莒父为官却“无所作为”
,便是“不及”
。
孔子学《易》后更明白,“中”
不是固定的点,而是“时中”
——《周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根据时机调整行为。
他在鲁国时“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论语?乡党》),是“邦有道”
的恭谨;在卫国见灵公怠政,便“去卫过曹”
(《史记?孔子世家》),是“邦无道”
的避祸,这种“时中”
让他始终“免于刑戮”
,正是避免大过的关键。
“无大过”
的核心是“见几而作”
。
《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