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 夫子的晚年之愿(3 / 8)

加入书签

>

的疑问有了答案——困境中的坚守正是“亨”

的关键,当即让子贡取来竹简,写下“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的批注,墨迹因激动而有些晕染。

“可以无大过矣”

的“大过”

,有具体所指。

《周易?大过》“大过,大者过也”

,指违背根本道义的错误。

孔子一生并非无过:

年轻时“欲仕而无礼”

(《孔子家语?致思》),想通过权臣阳货走捷径,后来反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这是对“过”

的醒悟;

中年任大司寇时,对少正卯的处置或许过于严厉,晚年整理《春秋》时,特意在“鲁定公十四年”

下只记“孔子诛少正卯”

,不加褒贬,暗含自省;

晚年见弟子冉有“为季氏聚敛”

,也反省自己“教之不严”

,故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的愤怒,这愤怒里有对弟子的失望,更有对自身的检讨。

这些“过”

让他明白,“无大过”

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动摇根基的错,正如《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改过的勇气比不犯错更重要。

三、韦编三绝:孔子学易的痴迷与实践

“韦编三绝”

的“韦编”

,是先秦竹简的特殊装帧。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用宽约05厘米的熟牛皮绳编连,每简钻有三孔,绳结打在背面,坚韧耐用。

而孔子读的《易》竹简,因反复翻阅,牛皮绳磨断了多次。

《史记?孔子世家》说他“读《易》,韦编三绝”

,“三”

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需弟子“更系之”

(《孔子家语?好生》)——重新编连。

子夏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回忆:“夫子读《易》,常至深夜,吾辈轮流守夜,见韦绳磨断,就取新绳请夫子暂歇,夫子总说‘再读三卦’,往往又是一个时辰。”

有次编连竹简,子贡现“豫卦”

的竹片比其他卦薄了近半,显是被反复摩挲所致,上面还有夫子指甲刻的浅痕,正是“豫,利建侯行师”

的“利”

字。

孔子学《易》的方法,体现在“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史记?孔子世家》)的工作中。

“序”

是整理、阐释,他为《易》的彖辞(判断一卦吉凶)、象辞(解释卦象爻象)作注,融入儒家思想。

如《文言》对“乾卦”

的解读:“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将卦象与“仁礼义”

结合,使《易》从占卜之书变为修身指南。

他的批注常结合亲身经历。

“恒卦”

九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旁边有他的小字批注:“南子见我,子路不悦,此之谓也。”

——指见南子后子路的不满,反思自己虽“礼不可废”

,却未及时与弟子沟通,这便是“不恒其德”

的小过。

“睽卦”

“上火下泽,睽。

君子以同而异”

,他批注:“吾与晏婴,道不同而相敬,此睽而能合也。”

——对齐国大夫晏婴虽反对儒学却能尊重他的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