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 师道的寻常之光(4 / 9)

加入书签

国时,刚开始“为政过于宽大,国人多盗”

,后来“乃峻其刑”

,有人批评他严苛,他说“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评价“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并将这种理念融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的主张中——用道德引导(宽),用礼法约束(猛),实现“有耻且格”

“择善而从”

的具体实践,体现在孔子对弟子优点的吸收。

颜回“不迁怒,不2过”

(《论语?雍也》),有次做饭时被子贡误会偷吃,他不辩解,等孔子查明真相后,只说“吾平生未尝迁怒,今岂因一餐饭而改之?”

这种涵养让孔子深受触动,多次在讲学中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论语?雍也》),并以他为榜样,教育其他弟子“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子贡“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善于处理政务和外交。

有次鲁国受到齐国威胁,子贡主动请缨出使,先说服齐国放弃攻鲁,再挑起吴齐战争,最后让晋国趁机称霸,“存鲁、乱齐、破吴、强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手段之高明连孔子都赞叹。

此后讨论治国时,孔子常听取他的意见,如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这种互动中双方都在“择善”

——子贡学习夫子的道德追求,孔子借鉴子贡的务实策略。

“择善”

的过程包含“观察—判断—践行”

三个环节:

观察:孔子在卫国时,观察到公子荆“善居室”

(《论语?子路》)。

公子荆刚开始有一点财产就说“苟合矣”

(差不多够了),再多一点就说“苟完矣”

(差不多完备了),富足后就说“苟美矣”

(差不多完美了)。

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让孔子深受启。

判断:他判断“善”

的标准是“义”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

),不符合道义的“善”

(如虚伪的客套、不择手段的成功)则不盲从。

看到阳货用计谋逼他见面(“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他虽承认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

的谏言有道理,却拒绝与其合作,因阳货是“乱臣”

践行:践行时注重“循序渐进”

,如他向乐师学习弹琴,从“习其曲”

(熟悉曲调)到“得其志”

(理解情感)再到“得其为人”

(体会作曲者人格)(《孔子家语?辩乐》),三个月才学一《文王操》,这种深入而非泛泛的学习,让他“闻乐而知德”

对比“见善而不为”

的消极,更显“择善而从”

的价值。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孔子批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认为他们即使面对“善者”

也无动于衷——就像面对满桌佳肴却不思进食的人,终将饥饿而死。

而“择善而从”

是主动的成长,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