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 师道的寻常之光(5 / 9)

加入书签

息”

,通过持续吸收他人优点,实现自我提升。

子夏在孔子死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孔子的“择善”

精神扬光大,培养出李悝、吴起等人才,证明积极学习的态度是进步的动力。

四、其不善者而改之:反思的成长机制

“其不善者而改之”

的“不善”

,指不符合道义、值得警惕的言行。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对错误的言行要保持批判,但“改之”

的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

孔子的“改之”

不是指责他人,而是“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从他人的“不善”

中反思自身是否有类似问题。

他见到季氏“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行为,不仅批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更反思自己“未能挽狂澜于既倒”

的责任——是不是自己传播周礼不够尽力?是不是对弟子的教育不够严格?此后更注重向弟子传授“礼”

的重要性,带着他们在杏坛演习礼仪,从“升降之礼”

到“酬酢之仪”

,一丝不苟。

“不善者而改之”

的核心是“内省”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将他人的“不善”

作为自我反省的镜子。

《孔子家语?颜回》记载他见到“人有恶者”

,就会说“吾必察焉,恐其有似吾也”

,担心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

宰予“昼寝”

(《论语?公冶长》),白天睡觉,被孔子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愤怒过后,孔子却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因材施教”

——宰予思维敏捷,或许不适合“日出而作”

的学习节奏?此后对不同弟子采用不同的督促方式:对子路“退之”

(让他收敛),对冉有“进之”

(让他大胆),这种调整正是“改之”

的体现。

“改之”

的过程包含“识别—对照—修正”

三个步骤:

识别:孔子在齐国见到大夫崔杼“弑庄公”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恶行——齐庄公与崔杼之妻私通,崔杼设伏杀死庄公,还杀了记载“崔杼弑其君”

的史官。

孔子识别出这是“臣弑君”

的大逆不道,违反“君君臣臣”

的伦理。

对照:对照自身,他虽未遇到类似情况,却以此警示弟子“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孝经?事君》),反思自己在鲁国做官时,是否对鲁定公尽到了劝谏责任。

修正:修正时注重“防微杜渐”

子路常“暴虎冯河”

(《论语?述而》),鲁莽冲动,孔子从“卞庄子刺虎”

(两只虎相争,卞庄子等待时机,一举杀两虎)的故事中,提醒子路“勇而无谋则乱”

,让他学习“三思而后行”

,这种修正避免了子路因勇猛而丧命。

对比“见不善而不警”

的纵容,更显“改之”

的价值。

《论语?季氏》“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孔子批评“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的人,他们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