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雅乐之美 孔子听乐的心灵震撼(2 / 8)

加入书签

/p>

在西周与春秋时期,乐官是雅乐的主要传承者与表演者,负责宫廷礼仪中的音乐演奏、乐舞编排以及音乐教育等工作。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的演奏技艺,还需要熟悉礼仪规范,能够根据不同的礼仪场景选择合适的乐曲与舞蹈。

师挚作为鲁国乐官中的杰出代表,对雅乐的传承与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多次与师挚交流音乐,对他的技艺与品德极为认可。

“师挚之始”

中的“始”

,指的是乐舞的开篇部分,通常由乐官亲自演奏,奠定整场乐舞的基调。

师挚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开启乐舞,其乐声庄重典雅、意境深远,瞬间将听众带入礼仪的庄重氛围中,为整场乐舞奠定了完美的开端。

除了演奏技艺高,师挚还注重雅乐的教化功能。

他在演奏雅乐时,不仅追求乐声的美感,更注重通过乐声传递道德理念与社会秩序。

例如,在演奏《关雎》时,师挚通过悠扬舒缓的曲调,展现《关雎》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的情感,引导听众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与道德观。

孔子对师挚的这种演奏理念极为认同,因此在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才会被深深打动,出由衷的赞叹。

师挚的存在,代表了春秋时期雅乐传承者的坚守。

在雅乐衰落的时代背景下,师挚依然坚持传承雅乐的正统技艺与教化理念,成为孔子推崇的对象。

他的演奏,不仅让孔子感受到了雅乐的极致魅力,也让后人得以窥见春秋时期雅乐的风貌,为雅乐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印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解析“师挚之始,《关雎》之乱”

:雅乐的结构与内涵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

,短短十个字,不仅记录了一次雅乐演奏的场景,更蕴含了雅乐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

“始”

与“乱”

是雅乐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乐舞的开篇与终章;《关雎》作为雅乐的经典曲目,其内容与情感则体现了雅乐的教化理念。

(一)“始”

与“乱”

:雅乐的结构之美

在西周与春秋时期的雅乐中,“始”

与“乱”

是乐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开篇定调”

与“收束升华”

的功能,二者相互呼应,构成了雅乐完整的结构体系。

1“始”

:开篇定调,营造氛围

“始”

,即乐舞的开篇部分,通常由乐官亲自演奏,使用编钟、编磬等庄重的乐器,曲调平缓庄重,节奏稳定,其主要功能是奠定整场乐舞的基调,营造与礼仪场景相契合的氛围。

在祭祀礼仪中,“始”

的乐声通常更为庄重肃穆,以编钟、编磬的厚重音色,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引导参与者进入虔诚的状态;在朝聘礼仪中,“始”

的乐声则更为典雅平和,体现诸侯之间的友好与尊重;在宴饮礼仪中,“始”

的乐声则相对轻快,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师挚之始”

,即由师挚负责乐舞的开篇演奏。

师挚作为鲁国最优秀的乐官,其“始”

的演奏必然极为精湛——他能够根据礼仪场景的需求,精准把握乐声的基调与节奏,通过庄重典雅的乐声,瞬间将听众带入礼仪的氛围中,为整场乐舞奠定完美的基础。

孔子对师挚的“始”

极为赞赏,认为其乐声能够“洋洋乎盈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