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求学之境 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2 / 8)
的教诲;即便在周游列国的艰难途中,他也不忘向当地的隐士、农夫请教,从不同的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种“随处可学、人人可师”
的态度,正是“学如不及”
的体现——他将整个世界视为学习的课堂,以急切的心态捕捉每一个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不放过任何一点知识的微光。
2“犹恐失之”
:对知识的珍视守护
在急切追学的同时,孔子更以“恐失”
的敬畏心守护已学的知识。
他对典籍的整理与传承,便是最好的证明。
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深感典籍散落、文化断层的危机,于是潜心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他删定《诗经》,选取符合礼仪教化的篇章,去除重复与低俗之作,确保文化精神的纯正传承;他修订《春秋》,以简洁的语言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暗含褒贬,传递“礼”
的价值观念;他整理《礼记》,系统梳理西周以来的礼仪规范,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整理过程中,孔子秉持严谨的态度,反复核对文献,生怕出现疏漏与错误。
例如,在整理《周易》时,他不仅反复研读,还为其作《十翼》(《易传》),深入阐释其中的哲理,唯恐后人因理解偏差而错失典籍的精髓。
这种对知识的珍视与守护,正是“犹恐失之”
的生动体现——他将知识视为文明的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唯恐因自己的疏忽而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解析“学如不及”
:求学路上的紧迫感与谦逊心
“学如不及”
,看似是对学习度的追求,实则蕴含着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知与对自我局限的谦逊态度。
它提醒人们: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个人的认知始终有限,唯有以“不及”
的紧迫感持续追赶,才能不断突破自我,靠近真理。
(一)“学如不及”
的本质:认清知识无限,保持谦逊求知
“学如不及”
的核心,在于认清“知识无限,个人有限”
的现实。
无论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都只是沧海一粟;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慧,都总有自己未曾触及的领域。
这种清醒的认知,让真正的学习者始终保持谦逊,以“不及”
的心态持续求学。
1历史中的“学如不及”
典范
东汉时期的张衡,便是“学如不及”
的典范。
张衡自幼聪慧,却始终保持谦逊的求知态度,认为“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
他对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领域都充满兴趣,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他反复观测天象,绘制星图,制作浑天仪,即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仍不满足,继续钻研。
他曾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意思是君子不担心职位不尊贵,而担心品德不高尚;不耻于俸禄不丰厚,而耻于知识不广博。
这种对知识广度的追求,正是“学如不及”
的体现——他深知自己的认知有限,以谦逊的态度不断拓展知识边界,最终成为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北宋时期的苏轼,也是“学如不及”
的代表。
苏轼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却始终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