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 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2 / 9)

加入书签

“贤臣”

,不仅是君主的助手,更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存在,让“天下治”

从理想变为现实。

(二)武王时代的兴周大业与十乱臣之功

武王所处的商周交替之际,治理需求从“稳定秩序”

转向“推翻暴政、建立新朝”

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侯纷纷背离商朝。

周武王要实现“吊民伐罪、建立周朝”

的大业,必须依靠一批“能谋善战、善治善政”

的贤臣,而“乱臣十人”

(“乱”

通“治”

,指能治理国家的贤臣)正是他兴周的核心团队。

据《尚书?泰誓》《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的十位乱臣涵盖了军事、谋略、政务、教化等多个领域:周公旦(武王之弟)擅长谋略与政务,在武王伐纣前协助制定战略,伐纣后又主持制定礼乐制度,为周朝的稳定奠定基础;召公奭(召公)以公正贤明着称,曾与周公旦分治天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他治理期间“百姓怀之”

,留下“甘棠遗爱”

的佳话;太公望(姜子牙)是军事统帅,“博闻强识,明于治乱之道”

,在牧野之战中指挥周军大败商军,为武王灭商立下汗马功劳;毕公高、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贤臣,则分别在政务管理、物资筹备、外交联络等方面挥重要作用,其中太颠、闳夭、散宜生曾冒险从商纣王手中救出周文王,为兴周大业保留了核心力量;而孔子提到的“有妇人焉”

,据后世注解多认为是武王之母太姒或王后邑姜,太姒以“仁孝”

之德辅佐武王,邑姜则在后宫治理与教化方面贡献力量,二人虽为女性,却以贤德与智慧成为乱臣团队的重要一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十位乱臣,如同武王的“十大支柱”

,在伐纣兴周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太公望领兵破敌,周公旦、召公奭谋划政务,太颠、闳夭筹备物资,太姒、邑姜以德化人。

正是依靠他们的共同努力,武王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二”

,最终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建立周朝,并推行“德治”

,让百姓从商纣的暴政中解脱,实现“天下归心”

的治理局面。

此时的“贤臣”

,不仅是新王朝的建立者,更是新秩序的构建者,他们的能力与品德,直接决定了新王朝的治理水平。

(三)“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盛世背后的人才稀缺

孔子为何感叹“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因为舜的唐虞时代与武王的周初时代,是上古至周初少有的“贤臣汇聚”

的盛世——舜有五臣定天下,武王有十乱臣兴周朝,这样的人才规模与质量,在当时极为罕见。

但即便如此,孔子仍敏锐地指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暗示即便在盛世,男性贤臣的数量依然有限,进一步凸显“才难”

的现实。

为何“才难”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教育资源稀缺,上古至周初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贵族阶层,平民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基数极小;二是选拔渠道狭窄,当时的人才选拔多依赖“举荐制”

,需依靠君主或贵族的现与举荐,许多有才能的平民难以被掘;三是治理需求严苛,当时的贤臣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如治水、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