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 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3 / 9)

加入书签

事、政务),还需兼具高尚品德(如仁、孝、公、廉),“德才兼备”

的标准让人才筛选更为严格。

正是这些因素,让“贤臣”

成为稀缺资源,即便在唐虞、周初这样的盛世,也难以大规模涌现,这也正是孔子出“才难,不其然乎”

感慨的深层原因。

二、解析“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贤臣治国的核心逻辑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贤臣治国”

的核心逻辑——君主的品德与愿景需通过贤臣的能力与实践落地,贤臣的“专才”

与“协同”

,是实现“天下治”

的关键。

这种逻辑,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更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范式。

(一)“臣专其责”

:专业能力是贤臣的核心价值

舜的五位贤臣,最大的特点是“各专其责、各有专长”

——禹善治水、稷善农耕、契善教化、皋陶善司法、伯益善资源管理,他们每个人都是所在领域的“专家”

,能够精准解决该领域的治理难题。

这种“臣专其责”

的模式,打破了“君主万能”

的误区,让治理从“君主一人决策”

转向“贤臣各展所长”

,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与质量。

1禹:治水专家的“问题导向”

治理

禹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的“治水专业能力”

当时的洪水问题是上古时代最严峻的民生危机,尧曾任命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堵”

的方法,九年而不成,反而导致洪水泛滥更甚。

禹接任后,并未盲目沿用旧法,而是通过“实地考察”

掌握洪水规律,提出“疏”

的治水理念——“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走遍天下勘察地形,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

他的治理不是“拍脑袋决策”

,而是基于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问题导向”

治理,最终成功解决了困扰上古社会多年的洪水问题。

这种“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问题”

的模式,是贤臣价值的核心体现——君主即便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若缺乏专业能力,也难以落地,而贤臣的专业能力,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皋陶:司法专家的“公正导向”

治理

皋陶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的“司法专业能力”

与“公正理念”

上古时代,社会秩序混乱,部落间的冲突与个人间的纠纷频,亟需一套公正的司法体系来规范行为。

皋陶作为司法专家,制定了“五刑”

,却并未滥用刑罚,而是主张“慎刑”

——“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

,根据罪行的轻重判处不同刑罚,对可宽恕的罪犯则处以流放,且流放地根据罪行轻重分为三等。

他还注重“道德教化”

,认为“刑期于无刑”

,刑罚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知敬畏、守规矩,从而不再犯罪。

这种“公正导向”

的司法治理,既维护了社会秩序,又避免了暴政,体现了贤臣“专业能力与道德理念相结合”

的治理智慧。

(二)“协同共治”

:贤臣团队的合力效应

舜的五位贤臣虽各专其责,却并非孤立工作,而是形成了“协同共治”

的团队效应——治水需要农业支持(稷的农耕),农业需要资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