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慎言三境 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2 / 8)
而感叹“命途多舛,天意难违”
;百姓面对生活困苦,不努力耕作与改变,反而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孔子认为,过度言说“命”
会让人陷入宿命论,丧失奋斗的动力,因此选择“罕言命”
,既承认天命的存在,又强调“尽人事”
的重要性,引导世人在敬畏天命的同时,积极进取。
(三)“仁”
的空谈:口说仁德,行不符言
春秋时期,“仁”
成为许多人标榜的道德口号,但真正践行“仁”
的人却寥寥无几。
诸侯表面标榜“仁政”
,实则推行暴政;卿大夫表面宣扬“仁爱”
,实则欺压百姓;士人表面谈论“仁德”
,实则为谋取官职而不择手段。
这种“口说仁而身不行”
的空谈,让“仁”
沦为虚伪的外衣,失去了其原本的道德价值。
例如,齐桓公曾以“尊王攘夷”
为口号,标榜自己“仁政爱民”
,却在葵丘会盟时“挟天子以令诸侯”
,强迫诸侯承认自己的霸权;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受楚国恩惠,承诺“退避三舍”
,但在城濮之战中,却利用楚军的信任击败对方,虽成就霸业,却违背了“仁”
的承诺。
这种“空谈仁而实弃仁”
的行为,让孔子深感痛心,他认为过度言说“仁”
而不践行,会让“仁”
变得廉价,因此选择“罕言仁”
,强调“行仁”
而非“言仁”
,将“仁”
转化为实际行动而非空洞口号。
二、解析“罕言利”
:克制言利,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孔子“罕言利”
,并非否定“利”
的存在,而是反对“唯利是图”
,倡导“重义轻利”
——将“义”
作为判断利益的准则,在“义”
与“利”
冲突时,优先选择“义”
。
这种态度,既是对春秋功利乱象的批判,也是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守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罕言利”
的本质:不否定利,却反对唯利
孔子并非完全否定“利”
的合理性,他承认“利”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如《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明确肯定人们对富贵的追求是正常欲望。
但他强调,追求“利”
必须以“义”
为前提,不能“见利忘义”
。
“罕言利”
的本质,是避免过度强调“利”
而忽视“义”
,防止人们陷入“唯利是图”
的误区。
1义为利先:利益追求的道德边界
孔子认为,“义”
是利益追求的道德边界,只有符合“义”
的“利”
才是正当的。
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懂得以义为准则,小人则只知道追求利益。
这里的“君子”
与“小人”
,并非指身份高低,而是指道德境界——君子在追求利益时,会先判断是否符合道义;小人则为了利益,不惜违背道义。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是春秋时期着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