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以礼让兴国:儒家治世智慧的现代之光(4 / 7)
的共同追求。
四、当代社会的礼治困境与重构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礼治失落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传统礼治面临严峻挑战。城市社区的“原子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北京某大型社区的调研显示,78%的居民甚至不知道邻居姓名,“老死不相往来”成为普遍现象。走进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紧闭房门,邻里之间互不相识,缺乏交流。传统“让德”所依赖的熟人网络逐渐瓦解,导致共享单车被私占、公共绿地被圈占等不文明现象频发。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初期,因部分居民缺乏“让渡便利、共担责任”的共识,引发诸多矛盾。在一些社区,居民们为了图方便,随意丢弃垃圾,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这本质上是公共空间治理中“礼”的缺位,说明单纯依靠法律强制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治理。
在职场领域,“内卷化”竞争导致“让德”缺失。某互联网企业推行的“996工作制”引发广泛争议,员工为争夺有限的晋升机会,不得不过度加班,导致“过劳肥”“职业倦怠”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些企业的办公室里,深夜依然灯火通明,员工们疲惫地敲击着键盘,为了业绩和晋升拼命工作。这种“以争代让”的职场文化,与日本京瓷公司“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形成鲜明对比。稻盛和夫通过“让利于员工、让利于客户”的理念,将企业打造成“命运共同体”,使京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发展,凸显了“让德”在职场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二)礼治重构的多元路径
在基层治理方面,浙江“枫桥经验”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诸暨市枫桥镇将传统“三老”制度转化为“乡贤参事会”,邀请退休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乡贤参与公共事务协商。通过“礼让调解”机制,当地将76%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例如,在某村土地流转纠纷中,乡贤们凭借威望和智慧,协调各方利益。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诉求,组织大家坐下来协商,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推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德治—法治—自治”的有机融合,使“让德”重新融入现代基层治理体系。
企业治理层面,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充分体现礼治智慧。张瑞敏将传统科层制组织解构为“小微团队”,鼓励员工自主经营。同时,集团强调“用户至上”的让德精神,某小微团队为解决用户投诉,主动赔付三倍损失,虽短期内遭受经济损失,但赢得了长期口碑和用户信任。在海尔的生产车间和服务团队中,员工们时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种“以让致和”的策略,助力海尔连续12年入选“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证明礼治思想能够为现代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礼治的全球价值:中华文明的治理启示
(一)国际关系中的礼让智慧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向世界展现了“礼让为国”的全球治理价值。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设过程中,中方建设者们克服高温、缺水等重重困难,不仅高质量地完成港口建设,还主动将港口运营权移交巴方,并投资建设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想象瓜达尔港建设现场,中国工程师和巴基斯坦工人并肩作战,共同为港口的建设挥洒汗水。这种“让利于东道国”的合作策略,成功消除了项目初期的质疑声,使瓜达尔港发展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工程。正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评价:“中国的‘礼治’思维,为国际合作提供了不同于‘霸权逻辑’的新范式。”
在气候治理领域,中国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深刻体现了礼治的差序伦理。该原则主张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在享有发展权益的同时,逐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积极倡导这一原则,与各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