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南面之选:冉雍的治世微光(3 / 7)

加入书签

有“民有冤,得诣府自言”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申诉制度。这与冉雍主张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理想相呼应。虽然“无讼”难以完全实现,但这种追求公正、化解矛盾的努力,是“南面”者应有的担当。冉雍的治理,正是从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实践入手,一步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七、书画里的南面气象?

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画中虽只一方小屋、几竿修竹,却透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从容。这种境界与冉雍“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品格相似,都体现了内心的安定与坚守。“南面”者未必需要奢华的宫殿,正如冉雍在简陋的环境中仍能推行仁政,真正的治理境界在于内心的仁与智。?

明代画家仇英的《孔子圣迹图》中,有一幅“冉雍仕卫”的场景:冉雍身着官服,坐在堂前,面前跪着申诉的百姓,他神情严肃却目光温和。这幅画生动再现了冉雍“宽惠爱民”的治政风格。画中堂屋的匾额写着“明德堂”,正是对冉雍“修道以仁”理念的诠释。?

八、民间记忆中的冉雍?

在菏泽冉雍故里,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当地老人讲,冉雍在卫国为官时,曾遇到一起兄弟争产的案子,他没有立刻判决,而是让兄弟俩互换财产居住一个月。一个月后,哥哥主动让出了大部分财产,弟弟也羞愧不已,案子不判而解。这个传说虽无史料记载,却体现了百姓对冉雍“以德化人”的认可。?

当地还有“冉子井”的遗迹,相传是冉雍为解决百姓饮水困难而开凿。井旁的石碑上刻着“甘洌如仁”,这四个字道出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冉雍的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关怀,这种“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南面”者最珍贵的品质。?

九、典籍里的南面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视为儒家治政的核心思想。冉雍的“可使南面”,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种“允执厥中”的智慧。在处理政务时,他既不苛酷,也不放纵,而是寻求最恰当的平衡点,这种中庸之道是治理的关键。?

《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链条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冉雍“修身以道”,通过自身的修养为治理打下基础,正是对这一思想的践行。“南面”者首先要“正心”,才能“治国”,冉雍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十、古今对话中的南面启示?

在当代社会,“南面”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官职,而是指各种组织中的领导者、管理者。冉雍的品质和智慧,对今天的领导者仍有重要启示。?

首先是“修身”。冉雍注重自身修养,“不阿权贵,不徇私情”,今天的领导者也应注重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其次是“仁政”。冉雍“宽惠爱民,节用而爱人”,今天的治理也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再次是“明辨”。冉雍“可欺也,不可罔也”,今天的领导者也应具备辨别是非、洞察真相的能力。最后是“务实”。冉雍“敏于行”,注重具体政务的处理,今天的治理也应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

从冉雍的时代到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南面”者所需的核心品质——仁、智、勇、廉,却从未改变。孔子那句“雍也可使南面”的评价,不仅是对冉雍个人的肯定,更是为后世的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标杆。?

十一、冉雍之后的南面传承?

冉雍的思想通过他的弟子和《论语》等典籍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南面”者的责任推向了新的高度。?

荀子则强调“礼法并施”,他在《王制》中说:“王者之人,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