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陋巷学魂:颜回的不贰之境(3 / 7)

加入书签

陋巷中的野草,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执着地向着阳光生长。

颜回在陋巷中的修行,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简朴上,更体现在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自己和颜回谈论一天,颜回都没有不同意见,好像很愚笨,但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却能对所学知识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非愚笨,而是在默默吸收和消化知识。

这种默默修行的方式,让颜回能够深入理解学问的精髓。他不像子贡那样善于言辞,也不像子路那样勇猛果敢,但他能在安静的环境中潜心钻研,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颜回在陋巷中践行着这一治学之道,通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和品德。

陋巷的简朴生活还培养了颜回坚韧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这种坚韧的意志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这也是他能够做到“不迁怒”的重要原因。同时,艰苦的环境也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待错误更加谨慎,从而做到“不贰过”。

四、短命与不朽:学魂的时间悖论

山东邹城孟庙的“养气亭”旁,有株千年古柏,树干虽已中空,却仍年年抽出新枝。当地人说,这树像极了颜回——生命短暂却精神不朽。《论语?先进》中,孔子在颜回死后哭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这份痛惜,不仅是为弟子的早逝,更是为一种稀缺的好学精神的陨落——“不迁怒,不贰过”看似简单,实则是对人性弱点的极致超越,如同古柏在风雨中保持挺立,需要非凡的毅力。

据《礼记?檀弓》记载,颜回的葬礼极其简朴,“有棺而无椁”,子贡见状便变卖马车为他添置椁木。孔子却说:“回也视予犹父,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并非吝啬,而是理解颜回的心意——他生前淡泊物质,死后亦不愿铺张。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让他的生命在质量上超越了长度,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留下永恒的光芒。

在江苏南京的江南贡院,有块“过目成诵”的匾额,却在角落刻着“颜回不贰过”的小字。原来明清科举时,考生们会默念这句话自勉——他们深知,记性好只是小聪明,不重复犯错才是真学问。这让我想起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颜回这根“芦苇”虽早折,却因其思考的深度,成为后世学子心中的标杆。

颜回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历代帝王对他多有追封。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颜回”,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兖国公”。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这些追封不仅是对颜回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好学”精神的推崇。

颜回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与颜回在陋巷中的“不改其乐”有着相似之处。唐代诗人杜甫在《题玄武禅师屋壁》中说:“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表达了对超脱世俗、潜心修行的向往,这与颜回的学道修行一脉相承。

五、不迁怒的现代解码

在上海的心理咨询室里,咨询师常常会给情绪失控的来访者讲颜回的故事。有位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