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陋巷学魂:颜回的不贰之境(2 / 7)

加入书签

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正如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技能,颜回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不贰过:错误的竹简勘误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中,有“过而能改,此之谓善”的字样,旁边还画着一个人手持刀笔修改竹简的图案。学者考证,这很可能是对颜回“不贰过”的图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如此短寿,却能让孔子念念不忘其“好学”,关键正在于他对待错误的态度——像古代的校书官般,一旦发现错字便即刻勘误,绝不再犯。

《孔丛子?记义》记载了颜回“不贰过”的典型案例:他曾在计算赋税时出现疏漏,多收了百姓三釜粟米。发现后,他连夜送还,并向百姓致歉:“吾之过也,既已误,不可再误。”此后他特制了一把“校量尺”,每次收税都反复核对,终其一生再未出错。这种对错误的警惕,如同工匠对待玉器的瑕疵,一旦发现便精心打磨,不让同样的缺陷再次出现。

在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有一部明代抄本《颜回言行录》,其中记载他“每日三省:晨省于事,午省于言,暮省于心”。有一次,他因疲倦在课堂上打瞌睡,醒来后便在竹简上刻下“惰”字,此后每日清晨都站着读书,直至精神振奋方可就坐。这种“三省”的功夫,让错误如同落在宣纸上的墨点,刚一出现便被及时吸干,不留痕迹。

《论语?先进》中记载,颜回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将“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约束自己的言行来避免犯错,这为他做到“不贰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颜回也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相传他在学习《周易》时,曾对其中一卦的理解出现偏差,与同学子张发生争执。后来经孔子点拨,他才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此后,他不仅反复研读相关卦象,还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正确解读都记录下来,时时翻看,确保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在学问上进步神速。

“不贰过”并非指从不犯错,而是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需要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颜回的“每日三省”就是一种高效的自我反思方式。现代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与颜回的“三省”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不断检查和处理问题来避免重复犯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陋巷中的学道修行

曲阜颜庙的“陋巷井”旁,有块清代的石碑,刻着“源头活水”四字。相传这口井是颜回生前汲水之处,水质清冽,千年不涸。《论语?子罕》中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颜回的好学,便如这井水般,在看似枯寂的陋巷中不断流动,滋养着精神的根系。

据《庄子?大宗师》记载,颜回曾向孔子请教“坐忘”之法,孔子问:“何谓坐忘?”颜回答:“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学习中排除杂念,如同古井过滤泥沙,让知识的清泉得以沉淀。他在陋巷中“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其实是为了减少外界干扰,让心灵专注于学问的精进——这种“减法生活”,正是“不迁怒,不贰过”的物质基础。

在河南商丘的归德府文庙,保存着一幅明代的《陋巷苦读图》:画面中的颜回坐在茅屋中,窗外飘着雪,他却赤着脚在竹简上写字,身旁的炭盆早已熄灭。图旁题着“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露餐风”,这让我想起现代学者钱钟书的话:“真正的学问,是在寂寞中开出的花。”颜回的“好学”,从来不是为了博取功名,而是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