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3 / 7)

加入书签

,他按照夫子的教导“分粟三策”:先给孤儿寡母发足三月口粮,再给青壮年劳力发种子粮,最后给殷实之家发借条,来年秋收后归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所至之处,民不饥寒”,这或许正是对当年“五秉之赠”的最好注解——善意若有尺度,那尺度必是人心。

“君子周急不继富”,这是孔子济困思想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帮助那些处于急难之中的人,而不是去资助那些本来就富裕的人。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西周“盠方彝”上的铭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贫富差异的关注和对资源分配的思考。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智慧,他通过对卫国公叔文子家现象的批评,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他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困的状况;而在一个无道的社会里,那些富裕而尊贵的人,应该反思自己的财富来源是否正当。

冉有的“分粟三策”,是对孔子“君子周急不继富”思想的具体实践。他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式:对孤儿寡母给予足够的口粮,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对青壮年劳力发放种子粮,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对殷实之家发放借条,既解决了他们的暂时困难,又不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这种精准的救济方式,充分体现了“善意有尺度,尺度是人心”的理念。

五、粟米的旅程:从曲阜到长安

汉武帝时期,博士褚大注解《论语》时,特意去曲阜考察了当年子华家的旧址。他在《褚氏论语注》里写道:“其地有老井,井旁有粟窖,可容五秉,窖壁有‘赤母藏粟’四字。”可见那五秉粟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让子华之母平安度过了整个冬天。

东汉末年,郑玄在高密讲学,逢黄巾之乱,粮道断绝。他效仿孔子“周急不继富”,将家中存粮分成三份:一份给逃难的学子,一份给邻村的老人,自己和家人则以野菜充饥。弟子们不解,他指着窗外说:“子华家有帛可换粮,只是时运不济;如今这些学子,连换粮的帛都没有,这才是真急。”

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魏晋文书中,有份《赠粟账》记载:“给贫户张五粟三斛,给商户李二钱五千。”文书旁的木简上,赫然写着“君子周急”四个字。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当地儒学博士制定的赈灾方案——给缺粮的贫民直接发粟,给有经营能力的商户发钱,让他们能继续做生意,这种区别对待,与孔子的理念一脉相承。

粟米的旅程,从曲阜到长安,再到遥远的新疆尼雅,见证了孔子“周急不继富”思想的传播和实践。褚大的考察,证明了冉有所赠的五秉粟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让子华之母度过了难关。这也说明,适当的救济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度过危机。

郑玄在黄巾之乱时的做法,是对孔子思想的灵活运用。他根据不同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措施。对于有一定物资基础的子华家,他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困难;而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学子,则给予了直接的粮食救济。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真急”的准确判断。

新疆尼雅遗址的《赠粟账》,则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边疆地区的影响。当地儒学博士根据不同人的职业和需求,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式:给贫户发粟,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给商户发钱,帮助他们恢复经营。这种区别对待,不仅体现了“周急”的理念,还考虑到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六、量器与人心:看不见的尺度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里算过一笔账:“贞观年间,一农夫年均收粟百石,缴税后余七十石,够一家五口全年食用。”他特意在批注里提到孔子的“釜庾之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