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孔子的分济哲学(2 / 6)
希望原思将粟米据为己有,而是要让它流动起来,像渠水灌溉田野般,滋养整个社群。?
在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过一处战国时期的“惠民仓”,仓内有铭文:“粟米者,天之所生,地之所出,当与民共之。”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描述,或许正是这种分济哲学的理想图景——粟米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社群的共有资源,管理者的责任是让它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孔子的弟子曾记录过他分粟的标准:“老而无妻者,粟月一斛;老而无夫者,粟月八斗;少而无父者,粟月六斗;壮而无业者,粟月五斗。”这些数字被刻在山西侯马的陶片上,旁边画着不同的人像:拄杖的老人、抱孩子的寡妇、读书的少年、耕作的农夫。这张“分济图谱”,让九百粟有了具体的去向,也让原思明白了夫子的深意。?
四、邻里乡党的范围:社群伦理的边界?
“邻里乡党”在《周礼》中有明确的界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算成今天的概念,大约是从街坊到乡镇的范围。孔子让原思将粟米分给这些人,暗含着“由近及远”的社群伦理——先照顾身边的人,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邻人共粟”的记载:“癸巳卜,贞:邻人缺粟,合族共之,吉。”这种氏族社会的互助传统,被孔子发展为更系统的伦理规范。《论语?里仁》中“德不孤,必有邻”的说法,正是这种伦理的体现——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他会得到邻里的支持;而支持邻里,也是品德的体现。?
原思后来制定了“分粟三法”:一是“即时济”,对突然断粮的家庭给予应急粟;二是“定期济”,每月给孤寡老人发放定额粟;三是“生产济”,给缺种子的农户提供谷种。这种做法被记录在《原宪治鲁》的竹简里,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其中“生产济”的条目下写着:“授人以粟,不如授人以种,一季之种,可收十季之粟。”?
五、辞与受的辩证法:君子的财富观?
原思的“辞”与孔子的“受”,构成了君子对待财富的两种态度。原思的“辞”,不是虚伪的谦让,而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自律;孔子的“受”,也不是贪婪的占有,而是“受之有道,用之有方”的担当。这种辩证关系,在《孟子?万章下》里有更清晰的阐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有“取予有节”的说法,与孔子的财富观一脉相承。原思最终接受了九百粟,但将其中的六百粟分给了邻里乡党,自己只留下三百粟。《孔子家语》记载:“思每食,必召三二贫士共餐,粟饭藜羹,谈笑风生。”这种“受而能分”的智慧,比单纯的“辞”更难能可贵。?
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这段对贫富不均的感叹,反衬出孔子“分济哲学”的前瞻性——合理分配财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六、粟米的旅程:从仓库到餐桌?
九百粟从官仓到邻里餐桌的旅程,是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在山东曲阜的“孔子故里园”,有组蜡像还原了这个过程:原思带着弟子在仓前称重,贫户们排着队领取,有人用布袋子装,有人用陶罐盛,有人背着孩子,有人拄着拐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他领了粟米后,没有回家,而是先送给了巷尾的盲眼老人。?
在陕西西安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粟米流转”图:从收割、入仓、分配到烹饪,每个环节都有多人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