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佞与美:乱世中的生存困境(3 / 7)

加入书签

比,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佞”的多重面向。

祝鮀的“佞”或许包含着职业性的修辞能力。作为主持礼仪的“祝”官,其职责本就需要良好的口才,以准确传达祭祀中的祝祷之词。这种职业训练让他具备了超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是在乱世中,这种能力被用于谋取私利,才沦为“佞”。

《孔子家语》中还有一段记载:祝鮀曾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回答“仁者爱人”后,他沉默良久,随后在政务中有所收敛。这说明祝鮀并非天生的恶人,其“佞”的形成也与环境的逼迫有关。在“不佞则难以自保”的时代,他的选择或许带有无奈的成分。

这种复杂性提醒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标签化。祝鮀的“佞”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的产物。正如孔子既批评他的“巧言”,又在夹谷之会后承认他“能守其职”,这种矛盾的态度,恰恰体现了孔子看待问题的辩证眼光。

六、宋朝的悲剧性:美貌作为原罪的隐喻

宋朝的结局充满悲剧色彩。他最终因卷入卫国的权力斗争,被卫庄公追杀,逃亡至晋,后又因参与叛乱被杀。这位凭借美貌上位的公子,最终也因美貌带来的争议而走向毁灭,其一生仿佛是“美貌作为原罪”的隐喻。

宋朝的悲剧源于美貌与能力的失衡。他仅凭容貌获得权力,却缺乏相应的政治才能与道德修养,无法驾驭这种权力。南子的宠爱、大夫的攀附,都让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最终在复杂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这种“德不配位”的困境,是所有仅凭外在优势上位者的共同隐患。

更深刻的是,宋朝的美貌在男权社会中,还带有某种“被凝视”的屈辱。尽管他凭借美貌获得了权力,但本质上仍是权贵(南子、宣姜)的依附者,其价值取决于他人的喜好。当卫灵公去世、南子失势后,他的“美貌资本”瞬间贬值,成为新政权清洗的对象。这种依附性,注定了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孔子提及宋朝时,或许也看到了这种悲剧性。美貌如同“佞”的口才,都是不可靠的生存基础——它们可以带来一时的便利,却无法提供长久的保障。只有内在的德与才,才能让人在任何时代都立于不败之地。

七、“免于今之世”的生存智慧:孔子的应对之道

面对“佞”与“美”横行的时代,孔子并非消极哀叹,而是提出了积极的生存智慧。他教导弟子“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即在乱世中既要坚守原则,又要学会保护自己,这种智慧正是对“难乎免于今之世”的回应。

孔子的生存智慧首先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认为,在乱世中,过多的言辞容易被利用,不如脚踏实地做事。弟子子路勇猛有余而沉稳不足,孔子多次告诫他“三思而后行”;而颜回“敏于事而慎于言”,则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这种“行胜于言”的态度,是对抗“佞”的有效方式。

其次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孔子并非鼓励逃避,而是强调在无法发挥作用时,避免无谓的牺牲。他离开鲁国后,曾拒绝前往晋国,因为当时晋国正处于六卿混战的乱局,他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在乱世中同流合污,不如等待合适的时机。

更重要的是**“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即使在乱世,也不能放弃对“道”的追求。他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传播礼乐之道;弟子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将坚守道义视为终身使命。这种对“道”的执着,让他们在“佞”与“美”横行的时代,依然能保持人格的独立。

孔子的生存智慧,本质上是在妥协与坚守之间寻找平衡:既不放弃原则迎合乱世,也不盲目对抗导致毁灭,而是以“道”为核心,灵活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