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2 / 6)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脉相承。
二、据于德:品德的坚实根基
“据于德”的“据”,是“凭借”“依托”,《说文解字》“据,杖持也”,意为“如拄杖般依靠”;“德”是“道的体现”,《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内化于心的品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显现。孔子的“据于德”,是将“道”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如“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使“道”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坚守。
“德”与“道”的关系,如同体与用——“道”是本体,“德”是功用;“道”是根源,“德”是显现。《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孔子强调“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好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力气,而是驯良的品性,正如君子值得称道的不是才能,而是高尚的品德。“据于德”就是让品德成为人生的基石,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孔子“据于德”的具体实践,体现在日常言行中。他“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是对生活秩序的尊重;“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是对他人的体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是对君臣关系的坚守。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都是“德”的体现,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品德的根基就在日常的点滴中。
“据于德”的反面,是“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乡原看似“好好先生”,实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没有坚定的品德立场,是破坏品德的“盗贼”。孔子批评这种人“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强调“据于德”必须有原则、有坚守,不能随波逐流。
汉代的苏武,“据于德”的典范。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便“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便“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这种对“忠德”的坚守,使他成为“据于德”的千古楷模,正如孔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明代的方孝孺,“据于德”而殉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最终被“诛十族”(《明史?方孝孺传》)。他坚守的“忠德”虽有时代局限,但其“宁死不屈”的品德,正是“据于德”的刚烈表现。
三、依于仁:爱人的初心秉持
“依于仁”的“依”,是“依靠”“凭借”,《说文解字》“依,倚也”,意为“如倚仗般信赖”;“仁”是“爱人”(《论语?颜渊》),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博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推己及人。“依于仁”就是让“爱人之心”成为行为的指南,无论对待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心怀善意。
“仁”是“德”的核心,“据于德”最终要落实到“依于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心,礼乐便成了空洞的形式。“依于仁”强调“仁”是内在的情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起点,由此推展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最终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