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2 / 10)

加入书签

息。例如,“入则孝,出则悌”是“仁”在家庭与社会交往中的体现:在家孝顺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健康),在外友爱兄弟、尊重长辈,这些平凡的举动都是“仁”的起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仁”在生活态度上的体现: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将更多精力放在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上,这种克制与自律也是“仁”的表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仁”在自我提升中的体现:看到他人的优点就努力学习,看到他人的不足就反思自己,这种积极向善的态度同样是“仁”的内涵。

甚至在饮食礼仪这种细节中,也能体现“仁”的修养。孔子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追求奢华,而是注重饮食中的“礼”与“敬”——对食物的尊重(不浪费)、对用餐对象的尊重(符合场合礼仪),这种细微处的尊重,正是“仁”的延伸。他还说“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这些看似严苛的礼仪要求,本质上是通过规范自身言行,培养对他人、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这份敬畏,正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细节表明,“仁”的载体并非宏大的功业,而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琐事。一个人不需要成为帝王将相,也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只要在日常言行中坚守道德、关爱他人,便是在践行“仁”、实现“仁”。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吃饭的间隙、匆忙的时刻、困顿的境遇中,都不会违背“仁”,这恰恰说明“仁”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本能的言行习惯,进一步证明了“仁不远矣”。

二、“我欲仁”:“仁至”的前提是主观能动性的觉醒

“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核心,在于“欲仁”二字——它强调“仁”的实现,首先依赖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觉醒,即“想要成为有仁德的人”的意愿。在孔子看来,“仁”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性相近也”),但这颗种子能否发芽、生长,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有“欲仁”的主动选择。没有“欲仁”的意愿,即便外界条件再好,也无法实现“仁”;有了“欲仁”的意愿,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仁”的底线。

(一)“欲仁”是打破“道德惰性”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非没有“仁”的潜能,而是被“道德惰性”所束缚——习惯于随波逐流,在面对道德选择时选择“省事”“利己”,而非“向善”“利他”。例如,看到老人摔倒时,因担心被讹诈而选择旁观;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因怕麻烦而选择回避;看到不公正的现象时,因怕得罪人而选择沉默。这些行为的本质,并非缺乏“仁”的能力,而是缺乏“欲仁”的意愿,被“道德惰性”拖入了“不作为”的泥潭。

而“欲仁”的意愿,恰恰是打破这种“道德惰性”的关键。当一个人主动产生“我要成为有仁德的人”的想法时,他会从“被动遵守道德”转变为“主动践行道德”,从“回避道德选择”转变为“直面道德挑战”。孔子一生的经历,便是“欲仁”打破“道德惰性”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道德滑坡,许多士人为了名利放弃道德坚守,选择依附诸侯、迎合乱世。但孔子却始终保持“欲仁”的坚定意愿,周游列国时即便“陈蔡绝粮”、身陷困境,也从未放弃“仁”的追求——他拒绝为了生存而妥协于不符合“仁”的政治主张,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主动的道德选择打破了“乱世无仁”的惰性认知,成为后世“仁德”的典范。

在现代社会,“欲仁”的意愿同样能打破“道德惰性”,激发个体的道德行动。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作为一名乡村邮递员,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中奔波了20年,每年步行360公里,投递邮件准确率100%。这份工作枯燥、辛苦,甚至充满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