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3 / 10)

加入书签

险(需翻越悬崖、穿越丛林),许多人都望而却步。但王顺友却凭借“欲仁”的意愿——“我要把邮件安全送到乡亲手中,这是我的责任”,打破了“怕苦怕累”的惰性,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了“敬业”“诚信”的“仁”的内涵,成为普通人践行“仁”的榜样。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有“欲仁”的主动意愿,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突破“道德惰性”,实现“仁”的价值。

(二)“欲仁”是抵御“外部诱惑”的屏障

除了“道德惰性”,个体在实现“仁”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外部诱惑”——名利、权力、物质享受等,这些诱惑往往会让人偏离“仁”的轨道,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例如,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权力与财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背了“忠”与“廉”的“仁”的要求;一些商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假售假、偷税漏税,违背了“信”与“义”的“仁”的准则;一些学者为了追求学术声誉,抄袭剽窃、伪造数据,违背了“诚”与“敬”的“仁”的内涵。这些行为的根源,同样是“欲仁”意愿的缺失——当个体被外部诱惑主导时,“仁”的追求便会让位于利益的算计,最终陷入道德困境。

而“欲仁”的意愿,能成为抵御“外部诱惑”的坚固屏障。当一个人将“欲仁”作为核心追求时,他会以“仁”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选择,将不符合“仁”的诱惑视为“浮云”,坚守道德底线。孔子的弟子颜回,便是以“欲仁”抵御诱惑的典范。颜回生活贫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连普通人都难以忍受这样的生活,而当时的诸侯为了招揽人才,常以高官厚禄诱惑士人。但颜回却始终保持“欲仁”的坚定意愿,将“仁”的修养视为最高追求,“回也不改其乐”——他不羡慕他人的富贵,不被物质诱惑所动摇,潜心向学、修身养性,最终成为孔子眼中“仁”的化身。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正是对他以“欲仁”抵御诱惑的高度认可。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例如,“时代楷模”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在办学过程中,她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匮乏、身体病痛等诸多困难,也有企业以高薪邀请她担任顾问,以改善她的生活条件。但张桂梅却始终以“欲仁”的意愿坚守初心——“我要让山区女孩有书读,这是我的使命”,她拒绝了高薪诱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与学生身上,累计帮助2000多名女孩考上大学。她的选择,正是“欲仁”抵御外部诱惑的生动实践——当“仁”的追求成为内心的坚定信念时,任何物质诱惑都无法撼动这份坚守,最终实现了“仁”的崇高价值。

(三)“欲仁”是激发“道德潜能”的引擎

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仁”的道德潜能,这些潜能可能是对他人的同情心、对正义的向往、对责任的担当,但这些潜能往往处于“休眠”状态,需要“欲仁”的意愿来唤醒与激发。正如一颗种子,若没有阳光与雨露的滋养,便无法生根发芽;人的“仁”的潜能,若没有“欲仁”的意愿的驱动,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

“欲仁”的意愿,能让个体主动寻找践行“仁”的机会,将潜藏的道德潜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本是商人出身,擅长经商获利,最初的人生目标是积累财富。但在跟随孔子学习后,他逐渐产生了“欲仁”的意愿,开始将“仁”的追求融入商业与人际交往中。他在经商过程中坚守“诚信”原则,“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接受命运安排,经商却总能预判准确),但他从不投机取巧、欺诈客户,而是以“义”取利,成为“儒商”的鼻祖;他还主动传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去世后,为孔子守墓六年,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与“敬”的“仁”的内涵。子贡的转变,正是“欲仁”激发道德潜能的过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