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论孔子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智慧(4 / 10)

加入书签

——他原本的潜能是商业才能,但“欲仁”的意愿让他将这份才能与“仁”的道德结合,最终成为兼具商业智慧与道德修养的“君子”。

在现代社会,“欲仁”激发道德潜能的案例同样常见。例如,许多志愿者在参与公益活动前,可能只是普通的上班族、学生或退休人员,心中虽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却从未付诸行动。但当他们主动产生“我要通过公益践行善良”的“欲仁”意愿时,便会唤醒潜藏的同情心与责任感,积极参与到扶贫、救灾、助学、环保等公益活动中。一些志愿者原本不善言辞,却在为贫困儿童授课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耐心;一些志愿者原本体质较弱,却在参与救灾物资搬运的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毅力与担当。这些转变,都是“欲仁”激发道德潜能的结果——当“欲仁”成为主动的追求时,个体便会突破自身的局限,将潜藏的能力转化为践行“仁”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斯仁至矣”:“仁”的实现路径是“知行合一”的日常实践

“我欲仁,斯仁至矣”中的“斯仁至矣”,并非指“仁”会凭空出现,而是指当个体有了“欲仁”的意愿后,通过日常的“知行合一”的实践,“仁”便会逐步显现、最终实现。在孔子看来,“仁”的实现没有捷径,也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时机或条件,而是要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件小事中践行“仁”的准则,将“欲仁”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最终达到“仁至”的境界。

(一)“仁至”的起点:从“孝悌”开始的家庭实践

孔子认为,“仁”的实现需要从家庭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根本与起点。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道德实践的第一个场所,一个人若在家庭中不能践行“孝悌”,便难以在社会中践行“仁”的其他规范;反之,若能在家庭中做到“孝悌”,便能将这份关爱与尊重推及他人,逐步实现“仁”的扩展。

“孝悌”作为“仁”的起点,体现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细微的关怀与坚守。例如,“孝”并非指给父母提供奢华的物质生活,而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有事情,晚辈主动承担;有酒食,先让长辈享用),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若要远行必告知去向),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记住父母的年龄,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也为他们衰老而担忧)。这些行为都是平凡的家庭琐事,却蕴含着对父母的关爱与尊重,是“仁”的最初实践。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便是以“孝”践行“仁”的典范。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继母虐待他,冬天只给他穿用芦花填充的棉衣,而给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充的棉衣。父亲发现后,想要休掉继母,闵子骞却劝阻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寒;继母离开,三个孩子都会孤单)他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家庭破裂,这份对继母的包容与对家庭的责任,正是“孝”的极致体现,也蕴含着“仁”的核心——关爱他人、顾全大局。闵子骞的行为,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细微的包容与担当,诠释了“孝”的真谛,也让“仁”在家庭场景中落地生根。这种从家庭出发的“仁”的实践,如同播下的种子,会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蔓延,最终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在现代家庭中,“孝悌”的实践同样是“仁至”的重要起点,只是形式随时代发展有所变化。例如,现代年轻人虽因工作原因常与父母异地,但通过定期视频通话关心父母健康、节假日回家陪伴父母、为父母学习智能设备使用方法等方式,践行“孝”的内涵;兄弟姐妹之间虽不再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在对方遇到工作压力、家庭困难时,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