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医语:草木承传录(2)(1 / 3)

加入书签

第三回梅雨时节湿邪困金灯配伍解脾忧

清溪村的梅雨季节,总是来得悄无声息。连日的阴雨,让天空始终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雾气,空气潮湿得能拧出水来,墙角、屋檐下,渐渐长出了青绿色的苔藓。这样的天气里,村民们大多待在家里,很少出门,可沈砚堂的药庐,却比往日更热闹——梅雨时节,湿邪肆虐,脾胃虚弱者最易受邪侵袭,村中不少人都患上了腹胀、腹泻之症。

这日清晨,药庐刚开门,村民张阿福便扶着妻子刘氏走了进来。刘氏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一手捂着腹部,眉头紧锁,时不时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张阿福焦急地对沈砚堂说:“沈大夫,您快看看我媳妇,这几天一直腹胀,吃不下饭,一吃就吐,还拉肚子,拉出来的大便像稀泥一样,浑身无力,躺在床上起不来。请您救救她!”

沈砚堂连忙让刘氏坐下,仔细为她诊察。望诊见刘氏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这是湿邪困脾的典型征象;切脉时,脉象濡缓,沉取无力,印证了脾失健运、湿浊内停的病机。“刘娘子这是梅雨季节湿邪侵袭脾胃,导致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沈砚堂对张阿福说,“脾主运化水湿,梅雨时节湿邪过盛,脾胃虚弱者难以运化,湿浊阻滞中焦,便会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

张阿福急道:“沈大夫,那该怎么治?吃了几副止泻的药,都不管用。”

沈砚堂沉思片刻,说道:“湿邪黏滞,不易祛除,单用止泻之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需健脾祛湿,理气和中,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酸浆性寒,能清热利湿,若与健脾祛湿的药材配伍,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沈砚堂走到药架前,取了茯苓、白术、陈皮、苍术等健脾祛湿的药材,又从药畦里采摘了新鲜的酸浆果实与花萼。他对张阿福解释道:“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苍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和胃,这几味药配伍,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祛除体内湿浊。而这酸浆,味酸能敛,味苦能泄,性寒能清热,既能辅助清利湿热,又能收敛止泻,防止湿邪久泻伤脾。”

说着,沈砚堂将药材一一称量好,放入陶罐中。他先将茯苓、白术、苍术、陈皮放入罐内,加入清溪之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煎煮半炷香的时间,再放入酸浆的果实与花萼,继续煎煮一炷香。此时,药罐中飘出的药香,除了白术、陈皮的醇厚香气,还夹杂着酸浆特有的清苦与酸甜,两种香气交织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药汤熬成后,沈砚堂将其过滤,倒入瓷碗中。药汤呈浅褐色,质地浓稠,散发着温热的气息。他让刘氏趁热喝下,叮嘱道:“此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刘氏接过药碗,犹豫了一下,还是皱着眉头喝了下去。药汤入口,先有几分苦涩,随即转为温润,顺着喉咙滑入腹中,片刻后,原本胀痛的腹部竟渐渐舒缓下来,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减轻了不少。“沈大夫,这药喝下去,肚子舒服多了。”刘氏惊喜地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血色。

张阿福见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连连向沈砚堂道谢。沈砚堂嘱咐道:“湿邪黏滞,需多服几日方能根除,明日再来取药吧。”

送走张阿福夫妇后,沈砚堂回到书房,翻阅起一本当地的旧农书。农书中记载:“梅雨时节,地气潮湿,草木多滋生病害,然酸浆性耐湿,田埂、沟边多有生长,其根可固土,其性可祛湿。”这段记载,虽未提及药用,却印证了酸浆能祛湿的特性。沈砚堂心中感慨,农书记录草木习性,医家探索药用功效,而百姓在实践中,将两者结合,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的疗疾之法。

接下来的几日,刘氏每日前来取药,服药三日后,腹胀、腹泻的症状完全消失,食欲也渐渐恢复,面色红润了许多。第五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