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马六甲之战(1 / 3)
此时的南海,“龙威号”
正率领舰队进行例行巡航。
阳光洒在锃亮的甲板上,反射出冰冷的金属光泽。
了望哨突然现海平面上出现几艘不明国籍的商船,舰长赵凌云立即下令升起战斗旗,声纳兵报告:“水下未现异常目标,商船航十二节,正向马六甲方向行驶。”
赵凌云通过望远镜观察,现商船甲板上堆放着可疑的木箱,当即命令巡洋舰“猎手号”
上前盘查。
半小时后,“猎手号”
回信号:“现走私军火,已扣押船员,请求拖带回港。”
赵凌云嘴角扬起一抹冷笑,对副官说:“告诉他们,永汉的海疆,容不得半点沙子。”
舰队重新编队,继续驶向深蓝,舰艏劈开的浪花中,折射出一个帝国海军的雄心。
随着“星链”
计划的深入推进,永汉在马六甲海峡的基地已初具规模。
这座被命名为“镇海堡”
的基地,不仅拥有能停靠万吨级战舰的深水码头,还建立了东南亚最大的海军修理厂。
工程师们克服了热带雨林的潮湿气候,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船坞墙壁厚度达三米,可抵御台风侵袭。
基地内的无线电通讯塔高达百米,其出的摩尔斯电码能覆盖整个印度洋,每天接收来自好望角、斐济等基地的加密情报。
驻守在此的陆战队第7军团,装备了最新式的半自动步枪和便携式火箭筒,旅长刘振山在巡视阵地时,常对士兵们说:“马六甲是咱永汉的‘海上国门’,守不住这里,印度洋的利益就成了空谈。”
与此同时,海军的装备研进入了“井喷期”
。
军械局在钨合金穿甲弹基础上,研出带延迟引信的爆破弹,试射中成功穿透靶船装甲后在内部爆炸,毁伤效果提升近两倍。
而舰载雷达的探测距离突破到五十海里,虽然屏幕上的回波信号仍显模糊,但已能提前半小时现敌方舰队。
雷达总工程师林秀峰带着团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三个月,终于解决了海浪杂波干扰问题,当第一个清晰的舰影信号出现在示波器上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下,大海再也藏不住任何秘密了!”
海军学院的教学体系也在悄然变革。
除了传统的航海术、炮术课程,新增了“电磁学基础”
“内燃机原理”
等课程,甚至聘请科学院的基础数学教授来讲授微积分。
22岁的学员车启瑞是数学天才,他在论文中提出“用概率模型计算鱼雷命中率”
,被战术教研室破格采用为教材案例。
学院图书馆里,关于欧洲海军的书籍被翻得卷了边,学员们通过分析英吉利海峡海战的战报,对比永汉舰队的战术优劣。
院长郑和海在毕业典礼上告诫毕业生:“你们不仅是水兵,更是科技时代的军人,要让每一门炮、每一颗鱼雷都听凭科学指挥。”
普通水兵的训练强度也随之提升。
“龙威号”
的主炮手每天要进行两百次模拟装填训练,直到能闭着眼睛完成从装弹到击的全套动作。
声纳兵则需要在嘈杂的背景噪音中,分辨出潜艇螺旋桨的细微声响,新兵王小明为此把各种舰船的声纹录音装在蜡筒里,睡觉时都放在枕边听。
司务长王大海也没闲着,他带着炊事员研究如何在颠簸的战舰上做出热食,改良后的保温餐盒能让饭菜在四小时内保持温度,远航时士兵们终于不用啃冰冷的硬饼干了。
永汉海军的扩张,让欧洲各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鹰国议会紧急通过法案,拨款八百万英镑建造新型铁甲舰,试图在主炮口径上压过“龙威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