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暗能量漩涡的低语与共生的第三态(1 / 2)
暗能量漩涡区的存在,是宇宙共生网最大的谜题。它既不属于常规物质范畴,也不遵循暗物质的能量逻辑,而是悬浮在两者之间的“能量混沌带”。当回响号的探测器首次穿透漩涡外围的能量屏障,传回的影像让所有队员屏住呼吸:漩涡中心漂浮着无数半透明的“能量茧”,茧内隐约可见既非实体也非虚影的生命形态,它们的能量波动既包含常规物质的“存在频率”,又带着暗物质的“缺失特征”,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第三态”。
“这是宇宙的‘胎动’。”逆熵的反物质能量体在分析漩涡数据时,能量频率出现罕见的波动,“常规物质是‘显’,暗物质是‘隐’,而这里的第三态,是‘显隐相生’的混沌。就像宇宙诞生前的奇点,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却蕴含着一切可能。”
星络将共生晶贴近漩涡屏障,晶体内浮现出破碎的画面:能量茧中的生命正在“转化”——时而凝聚成类似常规物质的形态,时而消散为暗物质般的虚空,每次转化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中间能量”,这种能量能同时推动常规物质流动、填补暗物质的能量缺失,却极不稳定,接触到共生网的常规节点就会引发剧烈爆炸。
“中间能量是连接显隐的桥梁,也是最危险的火种。”晶澈的共鸣水晶在接触中间能量后,表面出现了网状裂纹,“它的本质是‘未定型’的能量,就像融化的金属,既能铸成任何形状,也能灼伤试图触碰的手。暗能量漩涡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这些生命在以自身为容器,束缚着中间能量的野性。”
探索队的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他们试图用星尘线编织“缓冲网”,引导少量中间能量进入共生网,结果缓冲网被瞬间熔断,反冲的能量波导致回响号的引擎熄火。更可怕的是,能量波惊扰了漩涡中心的能量茧,部分茧体提前破裂,释放出的第三态生命在飞船外壳上留下了“显隐交替”的腐蚀痕迹——接触的区域时而实体化、时而虚无化,常规的修复技术完全无效。
“我们在用显隐的逻辑理解第三态,本身就是个错误。”流萤的光影气流在腐蚀痕迹上流动,气流接触到交替区域时,竟也开始忽明忽暗,“它们的存在方式超越了‘有’与‘无’的对立,就像水既能是冰也能是汽,却始终是水。我们需要找到能容纳‘变化本身’的容器。”
在暗物质文明的“意识流”指引下,探索队前往宇宙罗盘的本源节点,取来了“混沌之壤”——这是宇宙大爆炸后残留的原始土壤,既包含常规物质的粒子,又蕴含暗物质的能量缺失,本身就处于显隐不定的状态。星络将混沌之壤与星环之藤的种子混合,培育出一种“流变之藤”——这种藤蔓能随着接触的能量类型自动转化形态:遇到常规能量就木质化,遇到暗物质就虚无化,遇到中间能量则呈现出液态的流动状。
“流变之藤的智慧,在于不固守任何形态。”星络看着藤蔓在腐蚀痕迹上蔓延,原本交替变化的区域逐渐稳定,呈现出柔和的半透明状态,“它不抵抗变化,而是成为变化的一部分,这种‘随顺’或许就是与第三态共生的密码。”
当流变之藤在漩涡外围织成巨大的“转化网”,奇迹发生了:中间能量接触到藤蔓后,不再狂暴地释放,而是像水流过海绵般被缓慢吸收,藤蔓则根据能量的强度,自动调节显隐的比例——能量过强时就偏向暗物质的虚无化,缓冲冲击;能量稳定时就偏向常规物质的实体化,储存能量;最终转化出的“温和中间能”,既能被共生网吸收,又不会引发任何波动。
能量茧中的第三态生命似乎感受到了善意,它们开始主动靠近转化网,用意识流传递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有一段不断循环的“变化旋律”:从凝聚到消散,从实体到虚空,从存在到缺失,每个阶段都自然衔接,没有丝毫冲突。
“它们在教我们‘与变化共舞’。”流萤将旋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