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期(2 / 3)

加入书签

/p>

老工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会走到破产的地步,担心自己为企业奉献一生后老无所依。

年轻职工则愤怒于自己“铁饭碗”

突然被打破,面临成家立业却突然失业的困境。

这就是为什么明朗、陈满仓和沈若兰今天会遇到眼前这一幕。

雨中聚集的工人们不是故意制造事端,而是感到无助和恐慌,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那个摔倒的刘师傅,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多年,曾经是省级劳模,如今却只能躺在冰冷的雨水中痛苦呻吟,成为了这场改革阵痛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红色的奇瑞qq在雨中艰难前行,雨刮器急摆动,勉强刮开挡风玻璃上的雨水。

车内,受伤的刘师傅痛苦地呻吟着,沈若兰不断安慰着他,同时用手帕轻轻擦拭他额头上的雨水和汗水。

“谢谢你们啊。”

陪同在后座照顾刘师傅的一位中年工人说道:“要不是你们,刘师傅这伤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明朗专注地看着前方路况,问道:“老师傅怎么称呼?在玻璃器皿厂做什么工作的?”

“我叫张建国,是厂里吹制车间的副主任。

刘师傅是我们车间的老技术员,一辈子都在跟玻璃打交道,手艺那是没得说。

可是……”

张建国叹了口气:“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厂子都要没了。”

陈满仓转过头来问:“厂里情况真的这么糟糕吗?怎么突然就要破产了?”

“唉,早就不行了。”

张建国摇摇头:“厂里负担太重,光退休职工就几百人,每年医药费报销都压得喘不过气。

设备还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机器,能耗高,效率低,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玻璃杯、花瓶,都是老样式,现在市场上谁还要啊?”

沈若兰关切地问:“那厂里有没有想过转型?开新产品?”

“想啊,怎么没想!”

张建国无奈地说:“三年前就提出要引进国外的生产线,生产高档玻璃工艺品。

可是申请资金需要层层审批,等批文下来,市场机会早就错过了。

民营企业反应快,一下子就把市场占领了。

我们这种老国企,机制不活,负担又重,怎么跟人家竞争?”

明朗默默地听着,心中感慨万千。

“厂里现在有多少职工?”

明朗问道。

“在岗的还有一千多人,加上离退休的,两百多人。”

张建国说:“听说破产后,只有少数年轻人能拿到一点补偿金,像刘师傅这样还有几年就退休的老工人,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办。

医保社保要是断了,那可真是要命啊。”

刘师傅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微弱地呻吟着:“厂子不能倒啊……我干了三十多年……说没就没了……”

沈若兰安慰道:“老师傅,您先别想这些,身体要紧。”

终于到了市中心医院,明朗和陈满仓帮忙把刘师傅送进急诊室。

经诊断,刘师傅左臂骨折,并有轻微脑震荡,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办理住院手续时,医院要求先交5ooo元押金。

张建国面露难色,凑遍全身也只有几百元。

明朗毫不犹豫地拿出信用卡:“我先垫上,救人要紧。”

张建国激动地握住明朗的手:“这怎么好意思……厂里现在这种情况,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您……”

明朗摆摆手:“先不说这些,把老师傅照顾好最重要。”

安顿好刘师傅后,明朗三人准备离开。

临走前,明朗递给张建国一张名片:“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