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厂区暗流(2 / 3)
况等等。”
赵志刚似乎早有准备,向财务科长刘美丽示意了一下。
刘美丽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戴着金边眼镜,看起来精明干练。
“明总,我向您汇报一下。”
刘美丽翻开面前的文件夹:“截止上月底,我厂在职职工1146人,离退休人员287人。
资产总额账面价值约9oo万元,负债总额18oo万元,资产负债率2oo。”
她顿了顿,继续道:“生产经营方面,今年1-11月完成产值82o万元,销售收入78o万元,亏损额约12o万元。
主要产品包括日用玻璃器皿、工艺玻璃制品和特种玻璃三大类”
明朗认真听着,不时提问:“设备状况如何?主要生产设备使用了多少年?”
王长林副厂长接话道:“主要设备大多已经使用过15年,最老的成型机是1958年引进的,已经用了4o几年。
设备老化是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
“技术研能力怎么样?最近几年有没有推出新产品?”
明朗又问。
几位厂领导相互看了一眼,赵志刚回答:“我们以前有一个技术科,但近年来研投入不足,新产品开缓慢。
主要还是生产传统产品。”
会议室气氛有些凝重。
明朗的问题一个个切中要害,厂领导们的回答越来越简短,额头上似乎冒出了细汗。
“能不能带我去车间看看?”
明朗突然提出。
赵志刚显然没料到这个要求,愣了一下才回答:“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不过现在正好是中午休息时间,车间里没什么人”
“没关系,我就看看设备和工作环境。”
明朗站起身。
厂领导们只好跟着起身,一行人走出办公楼,向生产区走去。
第一个参观的是原料车间。
高大的配料设备沉默地矗立着,地上散落着一些原料粉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味。
几名工人正坐在角落里休息,看到领导进来,急忙站起来,脸上带着拘谨的表情。
“这是我们从德国引进的自动化配料系统,1958年投入使用的。”
赵志刚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当时是全国最先进的。”
明朗仔细观察着设备,看到不少地方已经生锈,控制面板上的标签大多模糊不清。
他转头问一名老工人:“老师傅,这设备现在运行怎么样?”
老工人看了看赵志刚,得到点头示意后才回答:“老了,经常出问题。
有些零件坏了找不到替换的,只能自己加工改造。”
明朗点点头,没说什么。
接着来到成型车间。
这里有几台巨大的成型机静静地停在那里,模具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但明显能看出使用率不高。
地上有些地方积着水,空气中湿度很大。
“这是我们最主要的生产车间,有六台成型机,但目前只有两台还在运转。”
王长林介绍道:“主要是订单不足,没法全开。”
明朗注意到车间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半成品,上面已经落了厚厚一层灰。
“这些是?”
他问道。
赵志刚连忙解释:“这是一些客户的订单,后来取消了就一直放在这里。”
季方语悄悄拍了几张照片,被李建华书记看到,投来警惕的目光。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退火窑车间。
这里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地方,一座长长的退火窑正在运行,透过观察窗可以看到里面通红的玻璃制品缓缓移动。
“退火是玻璃生产的关键工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