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设备清单(2 / 2)
/p>
赵学义则是本土培养的、在玻璃强化领域钻营极深的技术狂人。
两人虽然具体领域不同,但底层逻辑都是化学、材料学。
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物理空间,说不定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
思想的碰撞、技术的互补、甚至仅仅是日常的交流,都可能激出意想不到的灵感,解决单独攻关时难以逾越的瓶颈。
陈志远的国际视野和理论深度,或许能帮赵学义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而赵学义对具体工艺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也可能给陈志远带来一些新的启。
想到这里,明朗的心脏不禁加跳动起来。
这个方案,看似是临时起意,却仿佛一把精巧的钥匙,有可能同时打开好几把锁!
既能极大地推动赵学义的项目,又能提高陈志远那边研中心设备的利用率,还能促进内部技术交流,更能节省大笔资金和时间!
当然,明朗也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难点和风险。
最大的变数,就在于陈志远博士的态度。
那个研中心,几乎是明朗靠着三顾茅庐的诚意和描绘的未来蓝图,硬生生为他争取来的“自留地”
和“心头肉”
。
陈志远对其有着极强的主导权和归属感。
现在,突然要往他的“圣地”
里塞进另一个项目、另一个人,尤其还是一个来自濒临倒闭的玻璃器皿厂、搞着看似“不入流”
应用的“土专家”
,陈志远会怎么想?
他能接受吗?
这需要极其谨慎的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