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风暴将至(2 / 3)

加入书签

释放,更是官复原职,加衔擢升,委以“巡边钦差”之重任!

这无异于将一柄磨利了的、曾深深刺伤过严党的宝剑,重新擦拭干净,并亲手递还到了杨继盛手中,且明确指向了严党经营多年、漏洞百出的九边防务!

这其中释放的信号,何其耐人寻味?何其令人惊悚?

旨意下达之初,整个京城官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静默。

许多人下意识地怀疑自己听错了,或是司礼监传错了旨意。

严府门前依旧车马喧嚣,但一些敏锐的访客已然发现,府内管事脸上的笑容似乎僵硬了几分,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严世蕃在工部值房内,听闻此讯时,先是愕然,随即暴怒,当场摔碎了一只前朝官窑的茶盏,厉声咒骂:“陛下这是何意?!莫非老糊涂了不成?!刚赏了我父子,转头就放那疯狗出来乱咬?!”

然而,咒骂过后,一股冰冷的寒意随即涌上心头。

他不是蠢人,冷静下来稍一思量,便知此事绝非陛下“老糊涂”那么简单。

陛下为何早不放、晚不放,偏偏在重赏严家之后,立刻释放杨继盛?

这绝非心血来潮,更像是一步精心算计的棋!

联想到鄢懋卿那笔巨额“私账”……严世蕃额角不禁渗出细密冷汗,一股大祸临头的预感攫住了他。

与严党的惊惶愤怒不同,清流一脉,如徐阶、高拱等人,则在最初的震惊后,迅速陷入了深思。

徐阶于值房中,屏退左右,独自面对那份抄录的旨意,枯坐良久。

他指尖缓缓划过“巡边钦差”四个字,嘴角最终勾起一丝极淡、却冰冷无比的笑意。

陛下此举,高明,却也狠辣至极。

释放杨继盛,等于公然否定了此前压下《请诛贼臣疏》的决策,无形中打了严嵩一记响亮的耳光。

重用杨继盛巡边,更是将一把最锋利的刀,精准地插向了严党最为脆弱、也最易查出问题的边防领域。

杨继盛与严党有血海深仇,其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又有钦差身份,此去边关,必将掀起惊涛骇浪,不知要挖出多少严党蛀空边备、贪墨军饷的烂账!

而陛下自己呢?

他轻而易举地将自己塑造成了“幡然醒悟”、“明辨忠奸”、“拨乱反正”的圣明君主形象。

看啊,他重用直臣,平反冤狱,整顿边务,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

至于当初为何制造这“冤狱”?为何纵容严党坐大?无人敢问,无人敢提。

那一段“昏聩”的历史,被这“圣明”的旨意轻轻巧巧地覆盖了过去。

帝王心术,翻云覆雨,一至于斯!

至于那位身陷风暴眼却似乎超然物外的靖海伯陈恪,在府中得知此讯时,正手持一柄小锉,细细打磨着一只给儿子新做的木马鞍。

他动作未停,只是抬眼望了望西苑的方向,嘴角掠过一丝极淡的、了然的弧度。

他多次上本恳请释放杨继盛而未果,并非陛下不记得,而是时机未到。

如今,时机到了。

陛下不需要他陈恪再来当这个“倒严”的急先锋了。

陛下亲自选定了最合适、也最不会引人联想到自身“过失”的人选——杨继盛,这位身负血海深仇、铁证在手、且道德毫无瑕疵的忠直之臣。

这是一步绝妙的棋,既达成了目的,又全了帝王的颜面。

“也好。”陈恪低下头,继续打磨着木鞍,仿佛那木头的纹理,比外面的滔天巨浪更值得关注。

诏狱那沉重锈蚀的铁门,在一声刺耳的嘎吱声中,被缓缓推开。

久违的天光涌入,照亮了门口那个消瘦却挺直如松的身影。

杨继盛缓步走出。

他面容憔悴,肤色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