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章 政策与对策(2 / 4)
p>最让他感到无力和愤怒的是,他清楚地知道,很多阻碍并非来自徐阶等朝中大佬的直接授意。
徐阶甚至可能希望海瑞能把陕西的事情办好,替他这个辅挣来“知人善任、赈灾有力”
的美名。
这些阻力,源自这个庞大帝国运行了百年的官场“惯例”
,源自各级官吏、胥吏、乡绅集团之间那张无形却坚韧的利益共生网络。
动一而牵全身。
海瑞的刚直和钦差身份,可以撕开一两个口子,却无法在短时间内重塑整个体系的运作逻辑。
他占据着道德的绝对制高点,手持皇权赋予的利剑,却悲哀地现,下面的人一旦不想办、不愿办、不敢办,有成千上百种“合规”
的方法让你的事办不成、办得慢、办走样。
他的钦差大旗,可以杀人,却杀不尽这弥漫在官场空气中的“怠惰”
与“圆滑”
。
——————
京城·靖海伯府
书房内,炭火温暖。
陈恪听着由特殊渠道传来的、关于陕西情况的密报,脸上并无意外之色。
他对面的常乐,正轻柔地为捏着肩膀处的一处旧伤,见状不由轻声问道:“海大人那边,似乎步履维艰?他那样的性子,怕是……”
陈恪轻轻握住妻子的手,示意她安心,目光却深邃地望向窗外萧瑟的庭院。
“乐儿,你可知,这大明朝,乃至历朝历代,最大的顽疾是什么?”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冷彻。
常乐摇头。
“非是边患,非是饥荒,甚至非是贪腐本身。”
陈恪缓缓道,“而是这‘天高皇帝远’,是这中央政令出了紫禁城,便如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陛下在精舍一道圣旨,字字千钧。
到了内阁,可能被斟酌损益;到了六部,可能被解读执行;到了省府,可能被变通调整;到了州县,可能就只剩一纸空文,或成了胥吏乡绅鱼肉百姓的新借口。”
“海刚峰有钦差之权,有浩然正气,可以杀几个贪官,吓退一批宵小。
但他杀不尽这天下所有‘等因奉此’的胥吏,吓不退所有‘揣摩上意’的官员,更改变不了这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官不贪,无吏不滑’的官场生态。
除非……”
“除非什么?”
常乐追问。
“除非陛下有汉武帝那般乾坤独断、凿穿一切的意志,愿意支付巨大的代价,从上到下彻底洗牌,并且能找到一个足以替代现有官僚体系的高效廉洁的新系统。”
陈恪嘴角勾起一丝无奈的弧度,“显然,当今圣上,并无此意。
他老人家要的是平衡,是稳定,是修道长生,是皇权永固。
只要下面的乱子不闹到御前,不威胁他的统治,些许‘损耗’,他是可以默许的。
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他想起自己在浙江推行漕粮改银时的遭遇,若非嘉靖最终出于自身财政需要而点头,并让他借了锦衣卫的刀,光靠道理,同样寸步难行。
“那…海大人此行,岂非徒劳?”
常乐眼中露出一丝不忍。
“不,并非徒劳。”
陈恪摇头,眼神锐利起来,“刚峰兄此行,如同一次精准的‘活检’,他用他的刚直和钦差身份,将这官僚体系最深层的腐肉和最顽固的阻力,清晰地暴露了出来。
他遇到的每一个推诿、每一份假账、每一次阳奉阴违,都是这庞大帝国肌体坏死的明证。”
“这些,他都会详细记录,写成奏疏。
以他的性子,绝不会粉饰太平。
他会将最血淋淋的事实,用最直白的方式,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