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章 政策与对策(3 / 4)

加入书签

送到御前。”

陈恪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期待与凝重:“陛下可以默许体系性的腐败,可以容忍程序性的损耗,但他绝不能容忍……有人如此清晰地告诉他,他的江山、他的子民正在被怎样蛀空,而他的政令是如何被当成废纸!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这种‘告知’是如此的公开,如此的无法反驳,带着血泪和尸骨的味道!”

“海刚峰,他不仅仅是个清官,他是个……镜子。”

陈恪缓缓道,“一面能照出皇帝不想看到的真相的镜子。

而这面镜子,现在正被他自己派往了最肮脏、最黑暗的地方。”

“夫君的意思是……”

常乐似乎明白了什么。

“我在等。”

陈恪目光灼灼,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看到了西苑精舍,“我在等海刚峰的奏疏,等那面镜子映照出的、血淋淋的真相被狠狠摔在陛下面前。

我在等陛下那……不得不面对的震怒,以及震怒之后,那或许仅有的一丝、被触动的、关于‘变革’的可能。”

陈恪不再言语,只是轻轻握紧了妻子的手。

陈恪看得比海瑞更透彻。

大明王朝的统治,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

的治理。

中央权力无法真正渗透到县以下的基层,必须依赖胥吏、乡绅、宗族等地方势力进行代理。

这就必然导致皇权与绅权的共治,也必然产生大量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

海瑞想用绝对的“律法”

和“道德”

去净化这一切,无异于想用一把直尺去丈量流水的形状,注定徒劳无功。

问题的根子,不在陕西,不在地方,而在精舍里那位。

嘉靖皇帝,才是这一切的症结所在。

他需要这套系统来维持统治,却又厌恶系统的低效和贪腐;他默许甚至纵容潜规则的存在,因为这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必要成本;但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民怨或危机时,他又会抛出几个替罪羊来平息怒火,却从不触动根本。

海瑞在陕西遇到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嘉靖意志的模糊和摇摆。

嘉靖需要海瑞这把刀去砍人,去彰显皇恩浩荡,去稳定局面;但嘉靖绝不会允许海瑞这把刀砍向支撑皇权统治的根基——那个由无数官吏、士绅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一旦海瑞的举动威胁到这个共同体的稳定,嘉靖会毫不犹豫地收刀入鞘,甚至可能将刀折断。

陛下要用的,海瑞扳不倒;陛下不用的,海瑞也保不了。

陈恪深刻认识到这个冷酷的现实。

这并不意味着陈恪被驯服,而是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

他陈恪隐忍多年,积累权势,不是为了像海瑞那样凭一腔热血去撞南墙,那样做除了博得一个悲壮的名声,于国于民并无实质益处,反而会让自己来之不易的布局毁于一旦,辜负了穿越而来的使命和可能改变历史的契机。

然而,陈恪的眼神并未变得灰暗,反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海瑞的困境,恰恰印证了他一直以来的判断——不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任何改革都是隔靴搔痒。

而打破格局,需要力量,更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够从根本上动摇嘉靖帝固有思维模式的“异数”

这个“异数”

,陈恪曾经以为可能是开海带来的巨大财富冲击,可能是北方强敌的压境,也可能是内部酝酿的民变。

但如今,他隐隐感觉到,这个“异数”

,或许就是海瑞本人。

海瑞的极端刚直,海瑞的不通人情,海瑞的“不识时务”

,恰恰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这套统治体系最荒谬、最虚伪的一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