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隋汉王谅府掾徐善(1 / 2)
徐善,活跃于隋文帝杨坚统治中后期,官至汉王谅府掾,深度参与了汉王杨谅府邸的行政运作,其生平轨迹与隋朝宗室藩王的治理体系及宫廷权力斗争紧密交织。虽《隋书·高祖纪》对其记载仅寥寥数语,但结合隋代亲王府官制、汉王谅的政治活动及相关历史背景,可勾勒出其清晰的生平轮廓与历史坐标。
徐善所任的王府掾一职,在隋代亲王府官制体系中占据核心行政地位。据《隋书》职官制度记载,亲王置掾一人,品秩为正六品上,与“属”共同构成亲王府的核心行政佐官。其具体职责为“通判功曹、户曹、仓曹事”,即统管王府内文官考课、封户田宅、廪禄财物等关键行政事务,相当于王府的“内务总管”,需直接对亲王负责。这一职位的任命兼具专业性与信任度,既要求任职者精通文书典章、擅长政务统筹,更需获得亲王的绝对信赖——徐善能出任此职,足见其在行政能力与个人品行上均通过了严格筛选。
徐善任职的汉王谅府,背景尤为特殊。杨谅作为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第五子,自幼备受宠爱,开皇十七年(597年)出镇并州(今山西太原),总领北齐故地五十二州军事,权势远超一般藩王。其王府不仅是地方行政中枢,更是军事指挥核心,府掾徐善需处理的事务远超常规王府:既要统筹并州封地的财税征管、民生安抚,又要协助调度军需物资、协调文武僚属,成为连接王府与地方军政体系的关键枢纽。开皇十八年(598年),杨谅任行军元帅率军伐高丽时,徐善曾留守王府,主持后方粮草筹措与政令传达,为前线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并州任职期间,徐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府掾的身份主导了多项政务革新。
当时的并州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大量流失。面对这种情况,徐善果断地采取行动,牵头推行了一项名为“籍户核实”的政策。他亲自带领手下的官员们,仔细对照功曹文书和地方户籍,逐一核实每一个人的身份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成功地厘清了逃亡人口和隐漏田亩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籍户核实”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王府的封户数量从最初的三千余户增加到了五千余户,廪禄收入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不仅为王府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也使得并州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
然而,徐善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北齐旧地士族豪强盘踞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势力对王府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善深入研究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制定了一套名为“分级供输”的制度。
根据这套制度,徐善按照士族的品级来核定他们应该承担的赋役标准。品级越高的士族,需要缴纳的赋税和承担的徭役就越多;而品级较低的士族,则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减免。这样一来,既维护了王府的利益,又避免了过度盘剥引发民怨。
徐善的“分级供输”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不仅在并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一度被隋文帝作为范例推行于其他藩王的封地。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削弱了士族豪强的势力,加强了王府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府内管理上,徐善建立“簿书勾稽”制度,要求功曹、仓曹每日上报文书摘要,每月汇总核查,有效杜绝了以往王府吏员舞弊贪腐的积弊。杨谅曾在给隋文帝的奏疏中专门提及:“府掾徐善,恪勤政务,钩考精当,使并州府事无滞”,足见对其工作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参与了王府典籍整理,协助文学官校勘经史,为杨谅讲读《孝经》《礼记》提供文本支持,展现出“文武兼济”的素养。
徐善的命运转折,与隋朝皇室的权力斗争深度绑定。开皇末年,太子杨勇被废,次子杨广(即隋炀帝)渐掌大权,诸王相继被猜忌打压:蜀王杨秀被废黜幽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