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唐朝大臣徐敬业(1 / 3)
徐敬业,原名李敬业,乃唐初名将、英国公李积之孙。其一生短暂却跌宕,以一场震动朝野的扬州兵变,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代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最终悲情的一笔。他承袭祖父爵位,本可坐拥荣华、安享世禄,却因对武氏专权的强烈不满,毅然举起“匡复李唐”的大旗,最终兵败身死,家族受牵连,成为唐代政治权力更迭中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人物。
徐敬业的成长,始终笼罩在祖父李积的光环之下。李积作为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南征北战,为大唐江山的建立与稳固立下赫赫功勋,被封为英国公,赐姓李氏,家族地位显赫。徐敬业自幼便在这样的将门世家中耳濡目染,不仅承袭了祖父的勇武之气,更培养出对李唐王朝的深厚情感与强烈的家国意识。史载徐敬业年少时便颇具胆识,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且心思缜密,善于谋略,在同辈中崭露头角。成年后,他凭借祖父的功绩与家族的声望,顺利承袭英国公爵位,入朝为官,起初在地方任职,后因政绩卓着被调至中央,逐步进入朝堂视野。
彼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权力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唐高宗晚年体弱多病,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大权,开始干预国家决策。武则天极具政治野心与才能,她铲除异己、培植亲信,一步步架空皇室权力,朝中大臣或畏惧其权势而沉默,或依附其门下以求自保,李唐宗室与忠于李唐的旧臣虽心怀不满,却多敢怒不敢言。徐敬业目睹武则天的专权行径,心中早已埋下不满的种子。他深知祖父一生为李唐鞠躬尽瘁,若任由武则天篡夺皇权,不仅祖父的功绩将付诸东流,李唐数代君主创下的基业也可能毁于一旦。这种对李唐的忠诚与对武氏专权的愤慨,成为日后他起兵反武的核心动因。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然而中宗即位仅数月,便因试图提拔岳父韦玄贞为宰相,触怒了早已掌控朝政的武则天。武则天以中宗“昏庸无能”为由,将其废为庐陵王,另立幼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但睿宗名为皇帝,实则被武则天软禁在宫中,朝政大权完全落入武则天手中。武则天的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朝中的权力平衡,也让徐敬业意识到,若再不采取行动,李唐王朝将彻底沦为武则天的囊中之物。
公元684年,徐敬业因事被贬为柳州司马,与他一同被贬的还有其弟徐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等人。这些人大多对武则天的专权心怀不满,被贬之后,更是对武氏政权怨愤有加。在前往柳州赴任的途中,徐敬业与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在扬州相遇。几人同病相怜,又都心怀匡复李唐之志,一番密谋之后,决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发动兵变,反抗武则天的统治。
扬州作为唐代的重要都会,地处江淮腹地,交通便利,经济富庶,且远离京城长安,是发动兵变的理想之地。徐敬业抵达扬州后,首先利用自己过往的官场人脉与影响力,迅速掌控了扬州的军政大权。他谎称自己是奉密诏前来扬州募兵,讨伐谋反的南越首领,以此为借口召集士兵。同时,他又派人联络对武则天不满的地方官员与士族势力,扩大兵变的支持基础。
为了凝聚人心、师出有名,徐敬业打出了“匡复庐陵王李显”的旗号。他发布了由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措辞犀利、气势磅礴,历数武则天的种种“罪行”,如“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等,既揭露了武则天专权的野心,又激发了人们对李唐王朝的怀念之情。檄文中“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的豪迈语句,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兵变士兵的士气。《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经发布,便迅速传遍天下,许多对武则天不满的人纷纷响应,徐敬业的兵变队伍在短时间内便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