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唐朝大臣徐敬业(2 / 3)

加入书签

到十余万人,声势浩大。

兵变初期,徐敬业的军队进展顺利。他派弟弟徐敬猷率军进攻和州,派将领韦超、尉迟昭进攻润州,自己则亲率主力驻守扬州,抵御朝廷军队的反扑。润州刺史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但其忠心于武则天,拒绝投降。徐敬业大军攻克润州后,处死了李思文,此举虽彰显了其反武的决心,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分士族的担忧,为后续兵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武则天得知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的消息后,震怒不已,随即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镇压。李孝逸出身宗室,颇具军事才能,他率领的朝廷军队不仅数量远超徐敬业的兵变队伍,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双方实力差距悬殊。

面对来势汹汹的朝廷大军,徐敬业的阵营内部却出现了战略分歧。将领魏思温建议徐敬业率军北上,直取洛阳。他认为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地理位置重要,且当地百姓对李唐王朝心怀眷恋,若大军北上,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届时不仅能扩大兵变的势力范围,还能直接威胁武则天的统治核心。然而,另一位将领薛仲璋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金陵(今江苏南京)有帝王之气,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建议徐敬业先攻占金陵,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再徐图进取。

徐敬业经过权衡,最终采纳了薛仲璋的建议,决定率军南下进攻金陵。这一战略决策成为了兵变失败的关键转折点。放弃北上洛阳,不仅错失了利用百姓对李唐的向心力扩大势力的绝佳机会,还使得兵变队伍陷入了被动防守的局面。朝廷大军则趁机长驱直入,逐步压缩徐敬业的活动空间。

李孝逸率领的朝廷军队抵达扬州附近后,首先对徐敬猷驻守的和州发起进攻。徐敬猷本非将才,面对朝廷大军的猛攻,很快便兵败溃逃。和州的失守,让徐敬业失去了重要的侧翼屏障,军心也开始动摇。随后,李孝逸大军直逼扬州,与徐敬业的主力部队在高邮一带展开决战。

决战之初,徐敬业的军队凭借高昂的士气与前期积累的作战经验,一度给朝廷军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随着战斗的持续,朝廷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徐敬业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更糟糕的是,徐敬业军中的一些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投降,进一步加速了兵变队伍的溃败。

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业率领残部退守江都(今江苏扬州),试图乘船沿长江东逃,前往高丽避难。然而,在逃亡途中,他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王那相为了向朝廷邀功,不仅斩杀了徐敬业,还将其弟徐敬猷、儿子徐承业等人的首级砍下,献给了李孝逸。至此,历时仅数月的扬州兵变彻底失败。

徐敬业兵变失败后,武则天对参与兵变的人员进行了残酷的清算。不仅徐敬业的家族被满门抄斩,与兵变有关联的官员、士族也都受到牵连,或被处死,或被流放,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武则天还下令剥夺了李积的爵位,将其坟墓掘开,挫骨扬灰,以此警示天下人不要反抗自己的统治。李积一生忠君报国,最终却因孙子的兵变而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徐敬业的一生,是为理想与忠诚抗争的一生。他以“匡复李唐”为己任,敢于在武则天权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其勇气与胆识值得敬佩。然而,他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对局势的误判以及阵营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兵变的失败,自己也落得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

从历史影响来看,徐敬业兵变虽然失败,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武则天的统治基础,让武则天意识到李唐宗室与旧臣的反抗力量依然存在。这也促使武则天在后续的统治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大肆打压异己,加速了其称帝的步伐。同时,徐敬业兵变也成为了唐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李唐王朝与武则天集团之间的矛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