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武将许徐盛(2 / 4)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这一年,孙权亲自统率大军征伐合肥。徐盛自然也随军出征,一路上士气高昂,锐不可当。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逍遥津这个地方,他们遭遇了魏将张辽的顽强抵抗。张辽率领魏军精锐,以逸待劳,给吴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番激战之后,徐盛所部不幸被张辽击败,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连手中的长矛都不慎丢失。
就在这危急关头,幸得将军贺齐率领三千援兵及时赶到。贺齐的军队如同天降神兵,迅速稳住了战局,并经过一番艰苦搜寻,终于找回了徐盛所丢失的长矛。随后,孙权与徐盛等人在贺齐的掩护下,方才得以安全撤退。(张辽大破孙十万)
忠勇兼备,乃英雄本色!遥想当年,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正式称帝,君临天下。次年,那东吴孙权竟以诸侯之身,谦卑地向曹魏称臣。曹丕大喜过望,遂派遣使臣邢贞亲赴孙吴,欲册封孙权为吴王。
邢贞一路东来,浩浩荡荡。当他抵达之时,孙权竟然不顾自身尊贵,亲自率领群臣前往都亭恭迎。然而,这邢贞却不知天高地厚,脸上尽露骄横跋扈之色,仿佛视孙权如无物一般。
见此情景,吴国重臣张昭怒不可遏,须发根根直立。一旁的徐盛更是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他猛地转过头去,对着身旁的同僚们慷慨激昂地道:“吾等身为臣子,理应为君主奋不顾身,浴血沙场!如今,我等非但未能为孙吴吞灭曹魏的许昌、洛阳之地,亦未能夺取蜀汉的益州,反而要让主公与邢贞这般狂徒订立盟约,实乃奇耻大辱啊!”言罢,徐盛悲愤交加,不禁老泪纵横。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邢贞耳中。听闻此言,邢贞心中暗自一惊,他深知江东之地人才济济,尤其是这些武将文臣皆怀有满腔忠义热血。他不禁对一同前来江东的随从们叹道:“观此情形,江东众人如此忠勇,又岂会心甘情愿长久归顺于我曹魏?看来,日后局势难测啊……”
在此之后,徐盛因其卓越的战功和出众的才能得到了晋升,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并受封为都亭侯。同时,他还兼任着庐江太守这一重要职务。而孙权更是对其青睐有加,特意将临城县赏赐给他作为奉邑,以此来彰显他的功绩和地位。
时间来到孙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当时局势动荡不安,蜀汉之主刘备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夷陵进发,意图一举攻破东吴防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徐盛毫不犹豫地率领自己的部队跟随陆逊一同出征,奋勇迎击来犯之敌。
在战场上,徐盛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他指挥若定,巧妙布局,成功地攻占了敌军多个营寨,为东吴军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宝贵的胜利。由于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就在同一年的九月,曹魏方面也有所行动。曹魏将领曹休率领大批精锐之师向洞口发起猛烈攻击。接到战报后,徐盛迅速与吕范、全琮等将领集结兵力,毅然决然地横渡长江,赶赴前线抵御曹军的入侵。
然而天公不作美,行军途中他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这股强大的风暴使得船只剧烈摇晃,许多士兵因此落水丧生,损失惨重。但徐盛并未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当机立断,迅速收拢幸存下来的士兵,整顿军纪,重新组织防御阵线。
尽管此时己方兵力大减,但徐盛毫不畏惧,依然坚定地与对岸的曹休大军对峙。曹休见有机可乘,派遣大量军队逼近吴军的战船,妄图一举击溃徐盛所部。然而,徐盛凭借着高超的战术运用以及顽强不屈的斗志,以寡敌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凶猛的进攻。无论曹军如何强攻猛打,始终无法突破徐盛精心构筑的防线。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鏖战后,曹休意识到难以取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