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武将许徐盛(3 / 4)
只得无奈下令退兵。徐盛此次抵御外敌入侵再次立下大功,因其卓越的战功,他得以升任安东将军,并获封芜湖侯。至此,徐盛的威名远扬,成为了东吴军中备受敬仰的一员猛将。
孙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秋高气爽,金风送爽之际,魏文帝曹丕亲自统率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气势汹汹地向南挺进,大有一举越过长江、长驱直入之势。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东吴朝野上下一片震动。就在众人忧心忡忡之时,智勇双全的大将徐盛挺身而出,向吴王孙权献上一计。此计乃是自建业开始,沿着蜿蜒曲折的长江岸线一路修筑坚固无比的防护墙。这道防护墙并非普通的土墙,而是以坚韧的草木精心编织而成的篱栅,其高度和厚度足以抵御敌军的冲击。不仅如此,在防护墙上还矗立着一座座精巧逼真的假楼,远远望去,仿佛真有无数士兵驻守其上,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此外,徐盛还调遣了大批精锐的船队,让它们在宽阔无垠的江面上来回巡游,时刻保持警惕。
然而,当徐盛将自己的计策告知众将士时,却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许多将领都认为这样的防御手段不过是虚张声势,根本无法阻挡魏军强大的攻势。但徐盛心意已决,他坚信自己的计策定能奏效,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防护墙的修筑工作之中。
经过数日的艰苦奋战,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防护墙终于拔地而起,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长江之畔。而此时,曹丕率领的大军也已经兵临广陵(今江苏扬州)城下。当他们隔着滔滔江水望见对岸那座雄伟壮观的防护墙时,无不惊愕失色。只见那防护墙高耸入云,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再加上当时正值长江涨水季节,水流湍急,浪涛滚滚,使得魏军想要渡江进攻变得难上加难。
曹丕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长叹一声:“吾虽有千军万马,然至此亦无用武之地啊!”无奈之下,曹丕只得率领大军悻悻而归。直到此刻,那些曾经对徐盛之计心存疑虑的将士们方才如梦初醒,纷纷对他的先见之明和果断决策钦佩不已。
可惜天妒英才,不久之后,徐盛便与世长辞。好在他的英勇事迹并未随着他的离去而被人们遗忘,其子徐楷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接过了统领军队的重任,继续为保卫东吴的疆土而浴血奋战。
在那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蒋钦曾如此评价徐盛:“此公忠勇异常且强悍无匹,不仅胆识过人更具非凡的谋略和气度,尤为擅长统率万余人规模之大军,实乃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而晋朝那位着名的史学家陈寿,则在其鸿篇巨制《三国志》中将徐盛与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潘璋以及丁奉这共计十二位东吴赫赫有名的武将共同列入一传,并给予了高度赞誉:“此皆为江东之猛虎悍将也,孙吴政权理应对这些忠心耿耿之士加以优厚相待,委以重任。”
就连南朝宋时期的学者刘义庆亦在其所着的《徐州先贤赞》里对徐盛不吝赞美之词:“徐盛素以敦厚正直和无畏勇气声名远扬,每逢曹操率军来犯濡须之时,孙权每每遣将出征御敌,而徐盛总是位列前茅,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晚唐时期着名诗人孙元晏曾经挥笔写下一首赞颂徐盛的诗歌:“欲把江山鼎足分,邢贞衔册到江南。当时将相谁堪重,徐盛将军最不甘。”这首诗所讲述的乃是曹魏黄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时发生的一段往事。彼时,孙权迫于形势无奈之下只得向曹丕俯首称臣,而曹丕则派遣使者邢贞携带册封诏书来到江南,正式册封孙权为吴王。就在这次册封仪式之上,众多吴国大臣齐聚一堂,但其中唯有徐盛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懑之情。
无独有偶,南宋时期的知名学者章如愚也曾对包括徐盛在内的诸多吴国将领作出过一番评价。他认为像程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