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臣徐勃(2)(3 / 7)
安侯田蚡,在荣登丞相宝座后,旋即征召张汤进入内史一职。此后,田蚡更是屡屡于天子面前力荐张汤,使得张汤得以再获重任,被委任为御史,专司案件的查验以及狱事的料理。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这一年,宫廷之中爆发了一场令人震惊的陈皇后巫蛊案。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在此关键时刻,张汤挺身而出,投身到此案的侦办当中。
在办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张汤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敢决断之力。他不辞辛劳,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誓要将与此案相关的所有同党一网打尽。经过一番抽丝剥茧、明察暗访,张汤终于成功地揪出了众多隐藏在暗处的涉案人员,并将他们一一绳之以法。整个办案过程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干脆利落地解决了这起错综复杂的案件。
张汤如此出色的表现,自然没有逃过汉武帝的慧眼。武帝对其赞赏有加,认定张汤具备卓越的办事能力,遂逐步擢升他为太中大夫。随着职位的不断攀升,张汤肩负的责任也日益重大。
与此同时,张汤还与光禄大夫赵禹携手合作,共同拟定各类法律条文。二人秉持着严苛峻厉的原则,力求通过这些律法来约束那些在职的官吏们,以确保朝廷纲纪严明,政治清明。
未几,赵禹因功高升,先是出任中尉一职,而后又转任少府。而张汤亦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官运亨通,最终登上廷尉之位。尽管各自仕途顺遂,但两人之间的情谊却愈发深厚。张汤对待赵禹宛如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般敬重,彼此相互扶持,成为朝堂之上一段佳话。
要说这张汤啊,那可是出了名的善于揣摩上意!想当年,汉武帝对儒家学说极为推崇,而聪明伶俐的张汤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讨好圣上的机会。每回在判决那些重大案件之时,他都会绞尽脑汁地想要将儒家的观点和解释巧妙地附会其中。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地迎合汉武帝的喜好,张汤还特意请来众多博士弟子一同深入研究《尚书》和《春秋》等经典着作。要知道,那时的张汤正担任着廷尉史一职,手握决狱和治狱之权。有了这般权力在手,再加上博士弟子们的智慧助力,他更是如鱼得水。
每当遇到疑难案件时,张汤总会小心翼翼地先将其呈报给汉武帝。接着,他便会使出浑身解数,为汉武帝详细地讲解和剖析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也时刻紧盯着汉武帝的表情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反应。一旦察觉到汉武帝对某个观点或处理方式表示认同,张汤便会毫不犹豫地欣然接受并迅速记录下来。
而后,这些得到汉武帝认可的观点和方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判案的标准规范。最后,张汤还会大张旗鼓地以廷尉的名义将这些规范公之于众,以此来极力颂扬皇上的圣明决策。就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谋划的举动,张汤成功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在仕途上可谓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反之,倘若不幸遭遇汉武帝的不认可甚至严厉谴责,那张汤便会毫不犹豫地立刻顺着皇上的心意认错赔罪。不仅如此,他还常常煞费苦心地表示,其实早已有贤能出众的下属向自己提出过和皇上完全一致的见解,但由于自身愚笨至极未能予以采纳。通过这般言辞,张汤在皇帝面前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极度自责悔恨,也正因如此,他几乎每一次都能够成功获得皇上的宽容饶恕。
要是张汤有意向汉武帝推举自己手下的某位属官,那么当汉武帝对某份奏折表示认可之际,他定会不失时机地宣称这份奏折乃是出自于自己麾下的某某属官之手笔。并且,张汤总会巧妙运用这种手段,不着痕迹地突出其所荐之人身上的种种闪光点,与此同时又不动声色地掩盖住那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至于张汤所经手处理的各类案件,若是遇到皇上意欲加重罪责施以严惩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