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6章 有求于人(2 / 4)

加入书签

,儒家经典,那能干这事儿的太多了。

可是像泾阳王一样,带着太子出宫,教导太子民生多艰,亲自去做事的,少之又少。

如果在泾阳县庄子上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那去了灾区,看到的便是大唐的普罗大众在灾患面前的凄惨与无力。

至于普通人家,出了长安城,往别的地方看看就是了。

长安周围的百姓,还算是不错的。

毕竟关中土地肥沃,沃野千里,只要不是灾荒年,百姓日子都能过下去。

李复笑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读书人当如此。”

“不光是高明,我看青雀近来,心思也不全在书本上了。”

李复说着,转头看向一边安静聆听的李泰,语气带着鼓励。

“青雀,你之前不是经常跟我说,读那些农书,总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吗?”

“今日房相杜相都在,你若有什么想法,不妨说说,房相和杜相的儿子,可都在广州,帮着忙活占城稻的事情呢。”

“他们俩,身为父亲,我估计平日私底下也没少研究。”

李复的话,带着几分玩笑。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也是相视一笑。

是啊,孩子在广州忙活着种稻子,他们当爹的,心里哪儿会放心的下。

私底下多研究研究,万一孩子用得上他们,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当爹的岂能比做儿子的差了?

即便将来年纪大了,也不能!

李泰心领神会。

“房相杜相,小侄近日读书,愈发觉得,我大唐疆域辽阔,各地风物人情、土地物产差异巨大。”

李泰上去就是一个谦恭的态度,直接将自己的身份摆在了子侄辈。

反正我是小辈,说的对不对的,你们多担待。

“长安虽好,所见终究有限。”

“小侄听闻,淮南之地,水土丰美,尤宜稻作。而岭南试种之占城稻,若能成功引种至淮南,于国于民,皆是莫大福祉。”

李泰的声音依旧带着少年的清脆,但是言辞之间,却是条理清晰。

“小侄常想,遗爱兄与杜荷兄远在广州,为稻种之事呕心沥血,而我身为皇子,既食民脂民膏,岂能安坐于长安,只知读书享乐?”

“既然小侄的封地在扬州,所以,我想明年开春,就藩扬州,亲驻淮南。”

“一则体察地方民情,历练自身;二则,愿倾力协助地方官员,督导农桑。”

“太子大兄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我也只是比太子大兄小一岁而已,虽然年少,但是亦知此事关乎国计民生,所以定当兢兢业业。”

李泰说完,对着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拱手行礼。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相视一眼,心中了然。

这是想要请求他们二人,帮忙说服陛下,魏王就藩之事。

沉吟了片刻,房玄龄率先开口。

“魏王殿下有此志向,心系黎民,老臣听后,心中亦是感慨欣慰。”

“只是,殿下年方十三,扬州虽好,毕竟远离长安,陛下与皇后娘娘爱子心切,恐怕……”

他没有把话说完。

这件事,难度不低。

杜如晦也接着开口。

“魏王殿下,有些话,虽然不中听,但是臣也要如实的告诉殿下。”

“殿下想要就藩,想要在淮南一带督导农桑,此志可嘉。”

“但是,现实要面临太多太多的问题了,千头万绪,非农事一桩。”

“殿下以为,遗直和文建为何要去广州?他们两个,从小到大,就没有下地干过活儿,但是他们却去广州,协助种植占城稻,他们是真的去下地干活种稻子了吗?”

“刑名、赋税、漕运、教化,乃至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