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6章 有求于人(3 / 4)

加入书签

地方豪族、官吏的周旋,皆需耗费心力。”

“殿下年幼,虽有王府属官辅佐,但终究需殿下自身拿定主意。这其中之艰难,殿下可曾细想?绝非仅凭一腔热忱便可胜任。”

李复也是一边听一边点头。

与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交谈,在谈话之中,他自己也能学到许多,能听到许多以往不曾想到的细节。

与达者交谈,获益良多。

这也是为什么,年前大家闲着没事儿的时候,李复也喜欢招待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

活到老,学到老。

尤其是身处高位,若是不想着学习,不想着进步,怕是有一天连倒下都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

虽然不参与朝堂,但是泾阳王府离着朝堂并不远,贴着边呢。

杜如晦的这一番话说出来,他也在看着李泰。

他想要看看李泰是否只是一时冲动。

想要真正的管理封地,不是那么容易的。

李泰倒也没有慌张。

这个问题,他都想了半年了。

能够遇到的困难,他也想过了。

因此在听到杜如晦的这一番话,他并没有感到意外。

在东宫陪着大兄看奏章的时候就知道,地方上的门道多着呢。

天高皇帝远,阳奉阴违、欺上瞒下之事屡见不鲜。

将来藩王就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拿着藩王当吉祥物的,或是被盘踞地方的世家大族牵着鼻子走,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还有就是世家盘踞在地方上的势力。

说起世家,知道他们在长安城里,身居高位。

实际上,地方上才是真正的“战场”。

“杜相金玉良言,如雷贯耳,小侄受教。”

“杜相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地方上的事务,确非仅凭一腔热忱便可驾驭。小侄深知,此去扬州,绝非仅仅‘督导农桑’那般简单。”

“可是不能因为事情难,就要怕,就不去做。”

李泰目光灼灼,眼神里带着自信。

“随着大兄和王叔在泾阳县庄子上,小侄也曾观摩工坊运作、田庄管理,在书院,亦曾向诸位先生请教经济民生之道。”

“至于直兄与文建兄在广州所为,他们的确是无须亲自下地插秧,他们所做之事,比亲自劳作更为关键。”

“清扫障碍,协调资源,确保政令畅通无阻,让专业的人去心无旁骛做专业的事。”

“将来到扬州就藩,我要做的,也是如此。”

“选贤任能,令其各司其职,明辨是非,善纳忠言。”

“与地方上周旋必定艰难,可是稻种的事情,两位相公是知道的,一旦做成了,大唐的粮仓,就有了更深厚的保障。”

“想要做大事,就不能怕,若因惧怕艰难便畏缩不前,终日困于长安之繁华,倒不如连封地都不要了,在长安城,建个大宅子,布置的极尽奢华,这一辈子享受过去,也就过去了。”

“有太子大兄在,他不会亏待我的。”

“可是人活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什么,尤其是看过百姓的艰难,身在高位,那就是有责任的,若是看过之后,依旧无动于衷,得是多硬的心,才能做到熟视无睹?”

房玄龄和杜如晦听完李泰的话,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房玄龄抚须沉吟道:“殿下能思虑至此,老臣……甚慰。”

杜如晦也缓缓点头,语气郑重了许多:“既然殿下决心已定,且已有通盘考量,老臣……愿在陛

两人这番表态已经明朗,愿意支持李泰前往扬州就藩。

李复见状,心中大石落地,知道此事已成大半。他哈哈一笑,再次举杯:“好了好了,正事既已议定,便莫要再板着脸了。今日之言,出得此门,便暂且放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