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裁三边饷甘肃再兵变(1 / 3)
由于现在的农民军没有给朝廷造成太大压力,而东虏那边现在还滞留在北直隶占领了四座城池,入卫的勤王兵需要钱。
因此,朝廷官员们就打起了三边饷银的主意。
不过因为陕西那边流寇闹得凶,暂时没打延绥方面的主意,把刀一刀切在了甘肃那边。
反正现在蒙古人来的也少了,你甘肃养那么多兵干嘛?
一刀下去,甘肃少了六成的饷银。
延绥、固原、宁夏这些边镇虽然有欠饷,但是饭还是吃得饱的。
很多营兵留在队伍里面就为了一口饱饭。
现在甘肃这里甚至连饱饭都吃不了。
甘肃这地方比陕西还旱,卫军也吃不饱,更别说交粮食上去了。
甘肃镇一万多营兵和十二卫的卫军不干了,到处开始闹饷哗变。
只可惜刘处直不知道这回事,离得太远了,不然说啥都得去甘肃转一圈,尽量收编这些人。
现在的杨嘉谟真的是头都大了。
自从他上任以来,甘肃的事就没顺畅过。
"
报——"
传令兵滚鞍下马,单膝跪地,"
将爷,凉州卫、庄浪卫的卫军和驻守营兵勾结兵变,军士们抢了粮仓,杀了守备,正向西逃窜!
"
从崇祯元年起,朝廷就再没给甘肃过军饷,也就勤王兵补了一部分饷银,还被梅之焕那个坑货给害了。
明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补点饷银就能安抚住,非得玩弄心机要把那些兵变头子铲除了,结果全镇凑的精锐全跑了。
现在又因为裁减兵力,不补饷银弄得营兵联合卫军哗变,他实在是不知道该咋办了。
朝廷是真没想过这帮人会跑流寇那边吗?
他杨嘉谟自问没有喝兵血,凉州营连冬衣都是他自己出钱才勉强凑齐的。
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甘肃气候更差。
军士们饿得眼睛绿,哪还顾得上军纪?
不过作为总兵,他还是不能不管,询问道:"
有多少人?"
"
两卫卫军合计近二千人。
"
传令兵的声音颤,"
加上驻防营兵,一共三千左右。
"
三千!
杨嘉谟胸口如遭重击。
甘肃全镇兵力卫军加营兵不过两万多(明朝后期卫所一般只有五分之一员额),这一下就少了七分之一。
"
传我将令,"
杨嘉谟深吸一口气,"
各卫所严加戒备,但不得主动追击逃兵,更不能把他们往延绥那边撵,不然被那边流寇吸收了就麻烦了。
"
副将在一旁说道:"
总爷,若不镇压,朝廷怪罪下来"
"
朝廷?"
杨嘉谟摇了摇头,"
朝廷眼里只有辽东!
甘肃这边一年才拨多少银子?这下又砍了六成,现在要我们拿什么去镇压?用西北风吗?"
副将一下子就不说话了。
杨嘉谟转身望向东南方向,那里是京师,是紫禁城,是那些坐在暖阁里高谈阔论的大人们。
他们可知道,在这甘肃苦寒之地,军士们已经两个月没吃过一顿饱饭了?
算了,先让他们放纵一下吧,等朝廷命令下来再说。
周延儒轻轻吹散茶盏上的热气,眼角余光扫过在座几位阁老。
他今年不过三十有七,却已位列内阁,成为神庙以来最年轻的大学士。
这份殊荣,既因他才学出众,更因他深谙为官之道。
"
刘广生那边上奏疏要军饷说要剿贼,另外甘肃又兵变了需要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