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点灯子赵胜起义(2 / 4)

加入书签

赵胜又开始拿起了书开始刻苦用功。

而他的两个兄长终于忍不住,开始冲到赵胜的屋内指责他。

俗话说长兄为父,哪有兄长年复一年的供养弟弟。

赵胜住着家里最好的房子,每天午时还能吃上杂粮馒头,而自己一家三口不知几年没吃过带白面的食物了。

这两人今天一定要赵胜给个说法,到底他还要拖累家里多久。

赵胜知道对不起两个兄长一家,只是一直默默低着头不说话。

在院子外面忙碌的赵母听到吵闹声,走过来一看是自己的两个大儿在责骂赵胜,上前就是一人一个巴掌。

赵胜见此慌忙拉住了他母亲。

结果二儿子不干了,闹着说道:"

从小母亲你偏袒弟弟我和大哥不说啥,这兄弟都三十多了还要我们养着,看看我们一家三口都成什么样了。

"

听到这里,赵胜当即给两个兄长跪下,请求他们再忍耐一年。

明年乡试他再考不上,到时候做牛做马补偿两位兄长。

毕竟血脉相连,自己弟弟已经这么说了,他们一扭头直接走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就这样日子又过了一个月。

赵胜又像平常一样来到石油寺夜读。

寺庙朱漆大门半掩着,赵胜跺掉草鞋上的泥,刚要迈步,就听见慧明方丈沙哑的嗓音从偏殿飘出来:

"

那赵秀才夜夜在寺庙内读书,老衲看他身影就像那黄巢一样。

当初黄巢也是这样行事,保不齐他就是第二个黄巢。

"

赵胜的脚步骤然凝固。

透过窗棂,他看见慧明正与一个穿皂靴的人对坐,案几上摆着个鼓囊囊的包袱。

那陌生人压低声音:"

方丈放心,如果是真的,知县自有计较。

只是做事还需证据,可不能凭空污人清白啊。

"

"

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

慧明从袖中掏出一卷纸,"

这是贫僧从他常坐的蒲团下找到的,上面写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今我大明圣天子在位,他却写杜拾遗的这些诗暗讽,这不是将我大明比作安史之乱后江河日下的大唐,将圣天子比作那昏庸的唐玄宗吗?"

县城主簿听后,暗暗想到这秃驴可比我们会定罪啊,一杜拾遗的诗就能当成反贼。

不过抓反贼可是不小的功劳,他可不会站出来反驳,做成铁案对谁都有好处。

赵胜听后书也不想读了,匆匆忙忙赶回家。

回家路上,赵胜的步子比往常急。

推开吱呀作响的房门,灶台飘出的蒸汽立刻糊住了他的眼睛。

母亲赵王氏正用枯树枝般的手搅动锅里的糊糊,见他回来,忙从灶膛里扒出个烤馍:"

趁热吃,特意给你留的。

"

"

爹!

"

小荷从里屋蹦出来,小手里攥着把蔫黄的野花,"

庙后山开的,给爹插在笔筒里!

"

孩子的手腕细得能看见淡青的血管,却笑得像捡了宝。

赵胜突然鼻子酸——去年这时候,小荷还能在院里追母鸡玩呢,现在母鸡也为了给自己补身子杀了吃肉了。

夜深人静时,赵胜把这事说与妻子李氏听。

月光透过破窗纸,在妻子憔悴的脸上画出斑驳的银纹。

"

要不别去寺里了?"

李氏咬着唇,"

我多接些绣活,给你攒灯油钱"

赵胜摇头。

炕桌上的油灯芯已经捻到最小,火苗如豆,照着他的《孟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