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都不知道给我找个台阶下么!(1 / 2)
其根源在于,时移世易,他们每个人的身份、处境和背负的东西,已经与当初起义创业时截然不同了。
这就是权力结构演变中,人性与利益的必然纠缠。随着王朝的建立和稳固,这些开国元勋们,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可以提着脑袋、毫无挂碍地追随高要闯荡天下的“孤勇者”。他们已经在新的权力格局中,拥有了显赫的地位、庞大的家族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表态,都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体现,更牵动着身后一整个集团的利益与安危。
以大将军韩信为例。想当年,高要在市井之中找到他时,他还是一个落魄到需要寄居在嫂子家中,备受冷眼与奚落的青年,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空有一身兵家韬略却无处施展。是高要给了他平台,给了他信任,让他得以将天赋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不败的兵仙神话。而如今的韩信呢?
早已是位极人臣的大将军,府邸连云,仆从如云。他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妻妾不下六七房。大儿子已经九岁,到了需要延请名儒启蒙、规划未来仕途的年纪。他的连襟、姻亲,多是朝中官员或地方大族。他每一次在朝堂上的发言,都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某种政治信号,影响到他背后这一张巨大关系网的切身利益。
同样的,萧何、曹参等人更是如此。萧何总理朝政,门生故吏遍布各级官府;曹参掌刑名律法,与各地豪强、司法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最初起兵反秦时,大家是凭着那一腔改造世界的热血与理想,那么到了如今,他们的谋划与考量,就绝不仅仅是为了那个抽象的天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为自己身后的家族、派系、门生故旧的利益进行权衡。
建议推迟科举,是否会得罪那些摩拳擦掌、急于通过新渠道晋身的寒门学子及其背后的势力?支持立即推行,又是否会引发旧郡与新地之间更深的矛盾,影响自己麾下官员的平衡?
对于这种变化,高要内心虽然洞若观火,却并没有多少介怀与愤怒。在他看来,这才是正常的人性,是权力场中必然的生态。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臣子,表现得完全“大公无私”,丝毫不顾及自身及身边人的利益,事事都以一种近乎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行为,这样的人,他反而不敢重用。因为这种违背基本人性的表现,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巨大的野心或更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做出完全无法预料、破坏力极强的举动。
因此,萧何、韩信他们,并非看不到问题,而是权衡之后,认为在君王雄心勃勃地推出第一项重大政令时,直接站出来泼冷水,风险太高,收益不明。仅仅是口头训斥几句也就罢了,但若是因此引发了君王内心深处的不信任,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毕竟,如今的高要虽然只是称王,但其威权与皇帝已无实质区别。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都告诉他们,所谓的君臣一体,君臣一心,在权力稳固之后,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说辞。
这就是皇权政治的残酷逻辑。当你与君主称兄道弟,且不知收敛时,往往在内忧外患解除之后,第一个被清算的就是你。同样的,这种让君王心中产生不痛快、显得自己“独醒”于众人的谏言,就算眼下高要胸怀宽广,不予追究,但谁能保证,在天下彻底平定,进入四海升平、只需要歌功颂德的“后创业时代”,君王不会想起今日之“忤逆”,来个秋后算账?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这就是人性,尤其是在绝对的皇权面前,几乎无法改变。没有一个皇帝,能够真正长期地、无条件地容忍臣子对自己权威的屡次冒犯和挑战,即便那冒犯源于忠诚。威严,是皇权赖以存在的根基,不容丝毫懈怠与侵蚀。
于是,在这威阳宫的大殿之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武涉一人伏地,以孤臣的姿态,将血淋淋的现实问题揭开;而萧何、韩信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