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武涉是有意为之,不可替代!(1 / 2)

加入书签

高要真正担心的,并非官员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怕的是那种中庸之才,占据高位,无功无过,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于国之大政无甚裨益,遇到关键时刻却无法为君分忧。这样的人若在基层尚可,若居于六部尚书这等核心要职,则将成为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阻碍。

萧何仔细聆听着高要的分析,眼中流露出赞同之色。他略一沉吟,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王上如此安排,臣以为极为妥当,深谋远虑。武涉此人,性情刚直,且加入王上阵营时间相对较晚,与王上麾下原有的诸多文武官员,人情瓜葛较少,牵绊不深。由他来主持吏部铨选、考核官员之事,的确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人情请托、门户之见,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实现王上‘朝堂不一边倒’的平衡之策。此为其利。”

他话锋一转,也指出了潜在的弊端:“然,其弊亦在于此。正因其人情关系简单,对许多官员的实际情况、过往政绩、乃至性格能力的长短之处,了解未必深入全面。选拔官员,固然要看才学品性,但有时也需要考量其与职位的契合度,以及同僚间的协作能力。武涉若仅凭案牍考核与一时印象,恐有失偏颇,或可能遗漏那些不善言辞却实干有为的官员。”

高要点了点头,对萧何的辩证分析表示认可:“嗯,你所言在理。但目前的朝廷,百废待兴,各级官吏缺口巨大,如同久旱盼甘霖。当此用人之际,相较于可能存在的人情干扰,优先确保选拔的公正与效率更为紧要。武涉此前殿上那番关于朝堂不可一边倒的言论,虽然刺耳,但确是说到了点子上。我们不能让某一地域、某一派系的势力过度膨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王上英明,高瞻远瞩,臣钦佩。”萧何先是肯定了高要的战略眼光,随即又流露出对武涉个人的一丝担忧,“不过,武涉终究还是太过于年轻气盛,行事有时难免急功近利,缺乏圆融。吏部乃是非之地,掌管天下官员升迁贬谪,牵涉利益无数。他以这般刚直,甚至可说是莽撞的姿态介入其中,恐怕……会得罪很多人啊。长此以往,于他个人仕途,于吏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恐非益事。”

听到萧何对武涉年轻气盛、急功近利的评价,高要的脸上非但没有忧色,反而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他轻轻摇了摇头,看着萧何,语气带着点拨的意味:

“萧何啊萧何,你智计超群,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但有时候,在看透个体人物的那点小心思方面,你还是过于敦厚了。你,包括今日殿上的大多数人,恐怕都被武涉那小子给骗了。”

“被骗了?”萧何闻言,真正地愣住了,眉头微蹙,眼中充满了不解,“王上此言何意?臣……愚钝,还请王上明示。”

高要好整以暇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始为他这位最重要的臣子剖析那隐藏在“直臣”面具下的真实图谋:“你们皆以为武涉是不知进退,是书生意气,是凭着那一腔孤勇在直言强谏,对不对?殊不知,这很大程度上,是他精心计算后选择的一种姿态,一种策略!”

高要进一步解释道:“你且细想,武涉此人,论运筹帷幄、奇谋妙策,他远不及子房;论统帅三军、攻城略地,他给韩信提鞋都不配;即便是谈到这理政安民、统筹规划的实务能力,他也与你萧何相去甚远。那么,在人才济济的内阁之中,在即将履新的、权势煊赫的吏部侍郎位置上,他武涉,凭借什么来立足?凭什么来彰显他独一无二的价值,让孤离不开他?”

高要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萧何的心上:“他必须要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一条别人不愿走、不敢走,或者走了也走不好的路。那就是——直谏!他需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不畏强权、不避斧钺、敢于言人所不敢言的净臣形象。他今日殿上那番看似冒失的言论,正是他精心策划的‘投名状’和‘定位宣言’!他是在用这种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