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西南强兵板楯蛮(1 / 2)
“滇池水浅多滩,宜稻宜耕;抚仙湖深可通舟,控厄滇中。
滇池周围盐泉如星,稻浪接天,在当地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一说。
而抚仙湖蓄沧浪之水,抵得滇池洱海四倍之量!抚仙湖有天然水渠四十八条,可灌溉良田千顷!
这两地皆适宜耕种,且水量充沛,还能出产食盐,正是益州郡最关键的两处区域。
当年赵某平定西羌,深知欲服边民,先握其咽喉,而粮食与食盐,正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
滇池与抚仙湖附近既可操练士卒,又能让他们屯田,抚仙湖北岸峡谷,可设立水寨,训练水军。”赵充国信心十足的说道。
擅长边郡经营与屯田的他,见到了滇池与抚仙湖周围的地理环境,恨不得立刻就能重操旧业,将滇池与抚仙湖打造成南中自己的天府之地。
“在抚仙湖训练水军?倒是不错的想法。益州郡南部的西随水(红河,汉称西随水),自西随至交趾,崇山峻岭,水路三千里。
若我们能训练好水军,进可顺流而下,直接进攻交趾郡。南中四郡皆多河,没有战事时,也可让水军通过益州郡的各种河流运送粮食与各种物资,大大减少百姓们的负担。”王翦沉思片刻,抚掌大笑道。
红河在现代属于云南至越南的跨境水系,是唯一发源于云南境内的一条国际性河流,也是越南北部最大河流。
红河全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其中位于华夏境内的河流占到总长度的一半以上。
由于流域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称“红河”。
在汉代,红河发源于永昌郡东南邪龙县附近的龙虎山,经永昌郡、益州郡、交趾郡后流入南海。
“滇池四面环山,抚仙湖则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皆在高山之上,易守难攻。
如果我们能围绕这两处天然湖泊,发展建设,将来滇池与抚仙湖不只是益州郡的命脉,亦是整个南中四郡的命脉。”赵充国郑重的说道。
“益州郡的整体形势如何,郡内的地方豪族实力强大吗?”王翦话锋一转,直入正题的说道。
“益州郡自前任太守李颙辞官归隐后,就完全被郡内的三大豪族雍氏、孟氏、爨氏完全掌控。
三大益州郡本土豪族对于益州官员的态度各不相同。
雍氏当今家主雍闿嚣张跋扈,喜欢仗势欺人,而且不服管教,对于益州牧刘璋派来的官员非常敌视,久必为患。
爨氏秉持中立态度,孟氏则与各族部落以及汉人的关系都非常不错。
李颙辞官归隐家乡后,继任的新益州郡太守,上任数月就离奇暴毙于府中,之后无人再敢来益州郡担任太守,很可能就是雍闿所为。”赵充国如实的说道。
李颙,字德卬,巴郡垫江县人。
早年游历天下,被当时的太尉看重,举荐进入太尉府,担任太尉掾一职。
然而,那时的朝廷却是整个东汉官场最黑暗的时代,李颙的家族远在西南,在京城没有根基,他不想继续留在朝廷趟这趟黑暗的浑水。
正好在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西南夷发生叛乱导致益州郡前任太守雍陟被劫持。
朝廷本就因为凉州的叛乱而焦头烂额,北军已经去了凉州平乱,部分朝臣认为西南偏远,不如直接放弃益州郡。
时任太尉掾的李颙想脱离朝廷,返回地方为官,主动上书汉灵帝请命平叛,被擢升为益州郡太守。
当时的益州刺史庞芝,连续两次出兵平乱,皆宣告失败。
李颙抵达蜀郡后,分析了庞芝失败的最大三个原因,益州郡易守难攻,州兵皆是常规招募的本地兵,不熟悉益州郡的山川地理,以及庞芝有治理州郡之才,却没有统军的能力。
李颙根据庞芝失败的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