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医道同源参天地法儒相济贯古今(2 / 5)
更小的“身国同构,皆法自然”
旁,有人用刀刻了个微型的“法”
字,笔画与鼎耳的法家“刑鼎纹”
完全一致,纹路上的细小凹痕,恰好能容纳三枚银针,组成“天地人”
三才阵。
鼎底的灰烬中,那枚扭曲的青铜针针身,除了“反者道之动”
,还刻着“一断于法”
的残句,针尖的蛇形与《商君书》“令行禁止”
的篆书形成诡异的平衡,针孔里残留的药渣,经晨光一照,竟显出“盗法”
二字的粉末。
“法家讲‘信赏必罚’,医家讲‘辨证论治’,本质都是‘规矩’二字。”
灵枢捏着青铜针转动,针影在鼎壁投下“法”
字,与《黄帝内经》“治则”
篇的朱批重叠,“《道德经》‘反者道之动’说的是自然循环,就像疾病的‘盛极而衰’;《黄帝内经》‘逆之则灾害生’讲的是医学后果,如同治国‘逆法而乱’;而法家‘废私立公’,正是确保这两者不被扭曲的保障。”
他翻到鼎内的夹层,里面藏着卷汉代的《医律》竹简,“你看这条‘为医不具典籍者,笞三十’,旁边被墨家传人批注‘如工匠无矩尺,不可成器’,这就是‘壹刑’思想在医道中的体现——无论王公庶民,诊病少了‘望闻问切’任何一步,都按律问责。”
墨羽抱着木盒从藏经阁跑出来,盒盖的锁扣是儒家的“仁义扣”
,打开时里面的竹简出轻响——简上的《论语》“里仁”
偏旁,墨家“卫生术”
的水井图上,被人用墨笔标着“井深六丈,如法六篇”
,井口的砖石数量不多不少正好“三十有六”
,与《法经》的三十六条律文一一对应。
竹简背面的道家“无为”
批注旁,摘录着《韩非子》“因势利导”
的句子,与《黄帝内经》“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形成注解,两者之间画着个奇特的装置:一半是道家的“引水渠”
,一半是法家的“量水尺”
。
“您看这‘每三月淘井’的规定,”
少年指着旁边的朱批,“‘违令者,罚修井三日’,这是宋代朱熹借鉴《大明律》‘盗决堤防’条制定的,把防疫变成了像‘保甲法’一样的制度。
去年在吕梁山区,有个村长偷偷污染水源,我们就是用这条律文,让他带着村民重修了饮水渠。”
书院的钟声突然变调,青铜钟身的“律历”
刻度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
的周期完全吻合,钟腔内的铭文是《管子》“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钟锤的形状却是墨家的“衡器”
,敲击钟身的力度不同,出的音调能对应“宫商角徵羽”
五音,分别治疗“心肝脾肺肾”
五脏之疾。
素问推开窗,石楼“医道阁”
匾额的“法”
字中,藏着李悝《法经》的篇名:“盗、贼、网、捕、杂、具”
,与医家“望、闻、问、切、论、治”
一一对应,“盗法”
对应“望诊”
的位置,被人用朱砂点了个小点,旁边注着“察色如辨盗,不可漏过”
。
“楼尖铜铃的音律,源自《管子》‘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她望着铃舌的“律管”
,管身上的刻度一半是“寸”
,一半是“律吕”
,“风吹时‘己所不欲’与‘不别亲疏’的和声,其实是儒家‘仁’与法家‘公’的共鸣,就像《黄帝内经》‘上医医国’说的,治人与治国本就同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