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童蒙针影护芽生稚子药香续脉长(1 / 6)

加入书签

童蒙针影护芽生,稚子药香续脉长

终南山的晨曦刚漫过“育苗堂”

的雕花窗棂,檐角铜铃便随着扎羊角辫小姑娘的脚步声叮咚作响。

她举着片带露的忍冬藤叶冲进院子,叶片上的露珠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光尘中浮着《小儿药证直诀》的烫金残句:“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灵枢指尖的第七针突然泛起暖芒,针尾的“卍”

字缺口与叶片脉络严丝合缝,叶尖立刻渗出颗琥珀色液珠——那是墨家“凝露器”

才能提取的“稚阳液”

,滴在沙盘上竟化作迷你“小儿经络图”

,图中“三关”

“六腑”

的朱砂点,正随着堂内孩童们的笑声明灭,频率与《灵枢?本书》记载的“小儿脉数”

分毫不差。

“《颅囟经》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素问讲道家的“温凉玉”

轻放在顽童腕间,玉面随脉象变幻出奇妙色泽:脉数则透胭脂红(示心经有热),脉迟则泛翡翠青(示肺经有寒)。

“这是宋代墨家按‘小儿脉弱如游丝’原理造的‘儿科脉诊玉’,比医者指尖更能感知‘浮沉’。”

她屈指轻弹玉面,玉纹如水波漾开,“你们看这云纹已从‘心火’色转为‘脾土’黄,说明昨日教的‘摩腹法’起了作用——就像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的‘凡儿生三日,宜浴,庶几儿不病’,小儿养护贵在手轻如羽,不在药石猛峻。”

墨羽调试的“五禽戏木童”

突然出咯咯笑声,引得围看的孩童们一阵哄笑。

木童的“虎形”

关节“咔嗒”

弹出七枚竹针,针尾系着的七彩丝线在空中组成“小儿指纹图”

:“风关”

纹如流水蜿蜒(示外感风寒),“气关”

纹似乱丝缠绕(示乳食积滞),“命关”

纹若金钗连环(示重症危候)。

“这是按《幼幼集成》‘指纹三关测病’造的机关,”

少年用青铜矩尺量木童身高,三尺三寸恰好合“小儿三岁”

的标准,“墨家《备城门》篇说‘童子者,国之根也’。

当年墨子造‘育儿车’,车轴暗藏‘鸡内金粉’,孩子哭闹时摇动车铃,药粉便随铃声撒入粥中,专治‘奶积’——你们看这木童肚脐,正是装药粉的暗格。”

可当他想用尺身固定木童的“鹿形”

姿势时,木童却被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推得旋转起来。

“道家总说‘顺其自然’,”

男孩拍着木童脑袋,木童的“眼睛”

突然眨动,“我爷爷说小孩子就该疯跑,哪用得着这么多规矩?就像《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难道还要用尺子量着笑?”

话音未落,木童突然喷出股药香,在男孩掌心凝成个淡金色“脾”

字——原来这顽童刚偷吃三碗肥肉,正犯“食积”

,引得墨家机关自动示警。

灵枢的声音突然化作银铃般的童声,周身浮现《小儿药证直诀》的竹简虚影:“墨家子弟可知‘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道理?”

他抬手示意孩子们演练“龟息法”

,孩童们的肚脐随呼吸起伏,幅度恰好符合《千金方》“乳儿乳,不欲太饱,饱则呕吐”

的标准。

“你们看这最小的娃娃,他的‘腹式呼吸’比木童还标准——这不是规矩,是天性。”

他指尖轻拂竹简,“当年钱乙为皇子诊‘急惊风’,不用猛药,只教乳母‘捏脊法’,正是悟透‘小儿如嫩芽,需顺其性’的真谛。”

明轩在堂后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